別名 |
|
漢語拼音 |
hong nian gu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莧科植物繁穗莧的種子。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1-2m。莖直立,單一或分枝,具鈍棱角,幾無毛。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3cm,寬2-5.5cm,先端銳尖或圓鈍,具小芒尖,基部楔形;▎涡曰螂s性,圓錐花序腋生和頂生,由多數(shù)穗狀花序組成,直立,花后期下垂;苞片和小苞片鉆形,綠色或紫色,背部中肋突出,先端具長芒;花被片5,膜質(zhì),綠色或紫色,頂端有短芒,花被片和胞果等長;雄蕊比花被片稍長;雌花苞片為花被片長的一倍半,花被片先端圓鈍。胞果橢圓形,蓋裂,先端有3齒,和宿存花被等長,種子棕褐色;ㄆ6-7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種子成熟時(shí)采收,日曬,搓揉,取種子,干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苦;性微寒
|
歸經(jīng) |
肝;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消腫藥
|
主治 |
痢疾;脅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Amaranthus paniculatus L.
|
科屬分類 |
莧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