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a ban shan zao zhu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石竹科植物大板山蚤綴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10cm。莖簇生,下部具柔毛,上部具黑色腺柔毛。莖下部的葉鱗片狀,長3-4mm,寬1-1.5mm;莖上部的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0.5-1.5cm,寬1.5-5mm,先端急尖,邊緣近先端具稍硬柔毛,基部狹窄,中肋顯著。聚傘花序,1-3花;花梗長0.5-1.5cm,密被黑色腺柔毛;萼片5,長圓狀披針形,長5-8mm,寬2-3mm,先端急尖,邊緣狹膜質(zhì),2輪,內(nèi)輪僅背面中部被黑色腺柔毛,而外輪則背面和邊緣均被黑色腺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0.7-1cm,寬約4mm,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爪,白色;雄蕊10,花絲扁,纖細(xì),長5-6mm,花藥黑紫色;子房橢圓形,具柄,長約2mm,含6-8(-13)枚胚珠,花柱2,長2.5mm;ㄆ7-8月。 |
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青海黃南、海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800-4400m的高山草甸或高山礫石帶。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6-7月采集全草,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濕;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利濕藥;解毒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熱痹;腹水;小便不利;瘡癤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enaria tapanshanensis Tsui |
科屬分類 | 石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