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雜色竹蓀、網(wǎng)紗菇
|
漢語拼音 |
huang qun zhu su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鬼筆科真菌黃裙竹蓀的子實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子實體高6-16.5m。菌蓋鐘形,高2.2-2.8cm,寬1.9-2.2cm。有顯著的網(wǎng)絡狀凹穴,橘黃色,內(nèi)有暗青褐色,粘性孢體,頂端平,中部具穿孔。菌裙檸檬黃色至橘黃色,長6.5-7.5cm,直徑2-5cm,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近白色或淡橙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帶淡紫色,(2.5-4)cm×(2-3.5)cm。孢子橢圓形,(3.5-4.5)μm×(1.5-2)μm。壁光滑,透明。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竹林下或闊葉混交林下。夏、秋季單生或群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子實體長條形,長6-16.5cm,表面黃白色至橘黃色。菌蓋鐘形,長2.2-2.8cm,寬1.9-2.2cm,橘黃色,有顯著的網(wǎng)格狀凹穴,頂端平,中央具穿孔。菌裙長6.5-7.5cm,直徑2-5cm,橘黃色,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黃白色,或淡橘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淡紫色。質(zhì)柔韌。氣香,味淡;有毒。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燥濕殺蟲
|
功效分類 |
燥濕殺蟲藥
|
主治 |
足癬濕爛;瘙癢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浸酒涂。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Dictyophorae Multi-color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et Br.
|
科屬分類 |
鬼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