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敗醬 |
漢語拼音 | qu mai cai |
英文名 | 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匍莖苦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匍莖苦菜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狀莖匍匐,著生多數(shù)須根。地上莖直立,少分枝,平滑。葉互生;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莖,邊緣呈波狀尖齒或有缺刻,上面綠色,下面淡灰白以,兩面均無毛。頭關(guān)花序,少數(shù),在枝頂排列成聚傘狀或傘房狀,頭狀花序直徑2-4cm,總苞及花軸都具有白綿毛,總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內(nèi)列披針形,長于最外列;全產(chǎn)為舌狀花,鮮黃色;舌片條形,先端齒裂;雄蕊5,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xì),柱頭2深裂,花柱及柱頭皆被白色腺毛。瘦果,側(cè)扁,有棱,有與棱平行的縱肋,先端有多層白色冠毛;ü谙摹⑶锛。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qū)。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季開花前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下部漸細(xì),表面淡黃棕色,頂端具基生葉痕和莖。莖圓柱形,表面淡黃棕色。葉皺縮或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狀抱莖。有時帶有殘存的頭關(guān)花序。質(zhì)脆易碎。氣生,味淡,微咸。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應(yīng)用美藍(lán)脫色的方法在試管內(nèi)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xì)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xì)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xì)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xì)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xì)胞的呼吸并無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涼血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補益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痔瘡;急性菌;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葉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鮮品絞汁。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xì)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nèi)痔脫出。 2.《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chǎn)后瘀血腹痛,闌尾炎。 |
考證 | 出自《中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onchi Brachyo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onchus brachyotus D C.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