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八厘麻、八棱麻、野蘇、野紫蘇、白野紫蘇、野藿香
|
漢語拼音 |
ying hua xiang cha c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癭花香菜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癭花香茶菜,直立草本,高0.6-1.2m。根多數(shù),纖維狀。莖下部半木質(zhì),鈍四棱形,具四深槽,常帶紫色,具條紋,密被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5-5cm,密被短柔毛;葉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向兩端變小,長4-11cm,寬2.5-7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驟然漸狹下延至具翅的葉柄,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沿脈上密被短柔毛,余部散布小刺毛及腺點(diǎn),下面沿脈上被短柔毛,明顯具腺點(diǎn)。狹圓錐花序自莖中部以上腋生及頂生,長5-15cm,腋生者常短于葉片,由疏離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通常3花;苞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短于花梗;小苞片線形,微小,長約1mm;花萼極易生蟲癭而變形,呈長圓形,長可達(dá)1cm,外密被微柔毛,正常者寬鐘形,長達(dá)2.5mm,口嘀咕寬達(dá)3mm,外面沿肋及邊緣略被微柔毛,余部具腺點(diǎn),明顯3/2式二唇形,深裂至1/2或以下上唇3齒,齒靠合,三角形,短小,銳尖,常外反,下唇2齒,齒靠合,長三角形,銳尖,果時(shí)花萼增大;花冠白、紫白、淡紫、紫至紫藍(lán)色,長達(dá)5.5mm,外疏被短柔毛及腺點(diǎn),基部上方具極大的淺囊狀突起,由于花萼上唇外反而明顯露出萼外,上唇長2mm,寬3mm,先端具4圓裂,下唇近圓形,內(nèi)凹舟形;雄蕊4,內(nèi)藏或微露出,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絲狀,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huán)狀。成熟小堅(jiān)果卵圓狀球形,具腺點(diǎn);ㄆ8-9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南部、貴州西北部及東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曠山 坡。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乙酰癭花香茶菜素甲和乙(rosthornin A、B),癭花香茶菜甲素(rosthorin A),冬凌草乙素(ponicidin),冬凌草甲素(oridon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疏風(fēng)勝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
|
功效分類 |
疏風(fēng)勝濕藥;化痰止咳藥;散瘀止痛藥
|
主治 |
傷風(fēng)感冒;風(fēng)濕痹痛;咳嗽痰多;跌打瘀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abdosia rosthornii(Diels)Hara[Plectranthus rosthornii Diels.Isodon rosthornii (Diels)Kudo]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