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骨仔、油松、骨魚 |
漢語拼音 | hai ni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海鯰科動物中華海鯰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中華海鯰,體延長,頭部平扁較寬,體后部側(cè)扁。眼小,體無鱗。背鰭始于胸鰭基后上方,具1不分支和7分支鰭條,第1鰭條絲狀延長,幾伸達(dá)脂鰭起點。脂鰭發(fā)達(dá)。體背褐綠色。腹部銀白色,各鰭灰黑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為暖海性近海底層魚類,喜活動于水流緩慢的泥質(zhì)底海區(qū),春季由深水游向河口近巖作生殖回游,并到表層活動,以底棲動物為食,尤喜食貝類。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健脾利水;斂瘡 |
功效分類 | 健脾利水藥;斂瘡藥 |
主治 | 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鞘膜積液;慢性皮膚潰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30-60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ius sinensis Lacepede |
科屬分類 | 海鯰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