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i bei cao g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光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紫背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須根多數(shù),根狀莖斜升,有粗纖維狀根。莖單生,或2-3簇生,直立,圓柱形,少分枝。基生葉多數(shù),叢生,平鋪地面,葉柄長約2cm;葉片匙狀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5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下延成狹翅,邊緣具不規(guī)則粗齒或波狀缺刻,上面深綠色,下面綠色或紫紅色,幼時被毛,老則脫落或近無毛,葉脈明顯;莖生葉互生,葉片較基生葉小而少,幾無柄。頭狀花序,排列成聚傘花序,頂生;總苞短鐘狀,苞片1列,覆瓦狀排列;小苞片線形;花托平坦,外圍著生舌狀花1列,黃色,雌性,舌片倒披針形,先端3齒裂,基部呈細(xì)管狀;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單一,長不超過花冠管,冠毛多數(shù),與花冠等長;管狀花多數(shù),花冠黃色,長6mm,管部長2.5mm,狹長漏斗形,兩性,上部膨大,先端5裂;雄蕊5,藥合生,花絲分裂;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單一,伸出合藥之外,柱頭2叉;管狀花外面冠毛多數(shù),長約為花冠長之半。瘦果,圓柱形,長2mm,有柔毛;冠毛淡白色,長約5mm;ㄆ谙募。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貴州西部及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緣草叢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辛;性寒;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散瘀止血藥 |
主治 | 熱淋;瘡瘍;燙傷;濕疹;跌打損傷;內(nèi)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1-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enecio nudicaulis Buch.-Ham. Ex D. Don.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