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雞腳蓮、井口邊草、巴墻草、蒲山劍、鐵蕨 |
漢語拼音 | quan yuan feng wei jue |
英文名 | Conspicuous Brake |
藥材基原 | 為鳳尾蕨科植物全緣鳳尾蕨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40-150cm。根莖短,木質,黑色,頂端被黑褐色鉆形的鱗片。葉簇生,一型,厚紙質,干后淡褐色;葉柄禾稈色,無毛,長60-90cm,圓柱形,基部稍擴大,上面有狹溝;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8-80cm,寬15-30cm,單數一回羽狀;羽片6-13對,線狀披針形,長約20cm,對生或近對生,向上斜升,上部的孢子羽片寬1-1.5cm,下部的營養(yǎng)羽片寬2-2.6cm,全緣,具軟骨質的邊;葉脈明顯,小脈分叉。孢子囊群狹線形,著生于小羽片邊緣的上部,羽片的基部和先端下育;囊群蓋線形,灰白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谷密林下、陰濕水溝旁或巖壁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涼 |
歸經 | 肝經 |
功效 | 清熱利濕;活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痢疾;咽喉腫痛;瘰疬;黃疸;血淋;熱淋;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能。用于黃疸、痢疾,跌打損傷,風濕、咽喉腫毒、瘰疬、血尿及各種出血證。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teris insignis Mett.ex Kuhn |
科屬分類 | 鳳尾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