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柏地丁、心基卷柏、地柏枝、毛利利、金花草、雞腳草、雞腱草、四葉草
|
漢語拼音 |
xi ye juan bai
|
英文名 |
Labord's Spikemoss
|
藥材基原 |
為卷柏科植物細葉卷柏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10-40cm。主莖禾稈色,營養(yǎng)葉二型,在枝兩側(cè)及中間各2行;側(cè)葉狹卵形,長2-3mm,寬1-1.5mm,葉基不等,先端具鈍尖頭,邊緣有疏細齒;中葉薄紙質(zhì),卵形,長1.5-2mm,寬0.8-1mm,葉基不相等,先端突尖呈芒狀,邊緣有細刺狀齒。孢子囊穗扁單生于小枝頂端,長0.5-1.2cm;孢子葉二型,側(cè)葉卵形,長約1.8mm,寬約0.6mm,先端漸灑呈尾狀,邊緣有小齒,膜質(zhì);中葉較大,長三角卵形,長約2mm,寬約0.6mm,先端鈍,邊緣有小齒,薄紙質(zhì)。大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囊圓腎形,生在囊穗上部。
|
資源分布 |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2800m的林下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澀;涼
|
歸經(jīng) |
肺;肝;脾;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平喘;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小兒高熱驚風(fēng);肝炎;膽囊炎;泄瀉;疳積;哮喘;肺癆咳血;月經(jīng)過多;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利濕、止血、定喘的功能。用于小兒驚風(fēng)、疳積、肝炎、膽囊炎,腸炎痢疾、哮喘、肺癆咳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口腔炎及外傷出血。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 S.hupehensis Pamp.
|
科屬分類 |
卷柏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