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地石榴、跳八丈。 |
漢語拼音 | xiao shi zi |
英文名 | root of Littleleaf Breynia |
藥材基原 | 為大戟科植物鈍葉黑面神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鈍葉黑面神 落葉灌木,高1-2m。全株平滑無毛。莖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帶綠色。單葉互生;葉柄長約3mm;葉片橢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2-3cm,光瑞鈍或近急尖,全緣,干后變黑褐色;ㄐ,黃綠色,2-4朵生于葉腋;單性異株,花瓣和花盤缺;雄花萼片6,陀螺狀;雄藍3,花絲合生成柱,生于短絲狀花梗上,雄蕊柱伸出于花藥之上;雌花徑2.5-4mm,花萼盤狀,先端6裂,具較短花梗,花柱粗大,具3叉;子房3室。蒴果近圓球狀,直徑8-10mm,果皮肉質(zhì)不開裂,橙紅色,無毛,有種子10-12顆。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9月,果期7-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向陽山坡、路坎及灌木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抽提物Leptaden有利乳作用。Leptadinare-ticulata中也含有這種成分。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澀;性涼 |
歸經(jīng) | 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止血藥;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外感發(fā)熱;咽痛;泄瀉;痢疾;崩漏;白帶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云南中草藥》:收斂止血。 2.《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血鎮(zhèn)痛。 |
考證 | 出自《云南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phyllanthus retusa Dennst.;B.patens(Roxb.)Benth.] |
科屬分類 | 大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