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鐵象桿、野漆樹。
|
漢語拼音 |
shan qi shu
|
英文名 |
Root or leaf of Delavay Lacquertree
|
藥材基原 |
為漆樹科植物小漆樹的根、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漆樹 灌木,高2-4m。樹皮具橢圓形突起小皮孔,小枝紅褐色,常被白粉,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達13cm;具小葉5-7,葉柄長3.5-5cm;小葉對生,小葉柄長1-2mm,或近無柄;卵狀被針形或披針形,長3.5-5.5cm,寬1.2-3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略偏斜,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葉背被白粉;側脈12-16對,紙質(zhì)。花序近總狀腋生,比葉短,長5-8.5cm,無毛;花小,淡黃色,雜性;花稀疏;萼片和花瓣4-6,覆瓦狀排列;雄蕊長約1.5mm,花絲鉆形,與花藥等長,花藥長圓形;花盤10裂;子房卵圓形,徑約1mm,無毛,1室,花柱3。核果斜卵形,略壓扁,徑約6mm,無毛,具光澤,果核淡黃色,堅硬;種子1顆。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100-2500m的陽坡林下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隨采隨用,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溫
|
歸經(jīng) |
膀胱;脾經(jīng)
|
功效 |
祛風濕;解毒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瘡瘍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根煎湯,6-10g;或浸酒。外用:適量,葉搗敷;根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oxicodendron delavayi (Franch.)F.A.Barkl.[Rhus delavayi Franch.]
|
科屬分類 |
漆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