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木蜜、樹蜜、木餳、白石木子、蜜屈律、雞距子、癩漢指頭、背洪子、兼穹拐棗、天藤、還陽藤、木珊瑚、雞爪子、雞橘子、結(jié)留子、曹公爪、棘枸、白石棗、 萬壽果、雞爪梨、甜半夜、龍爪、碧久子、金鉤鉤、酸棗、雞爪果、枳棗、轉(zhuǎn)鈕子、雞腳爪、萬字果、橘扭子、九扭、金約子。 |
漢語拼音 | zhi ju zi |
英文名 | Raisin Tree Seed, Fruit of Japanese Raisin Tree |
藥材基原 | 為鼠李科植物北枳椇、枳椇和毛枳椇的成熟種子。亦有用帶花序軸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北枳椇 落葉灌木,高約10m。小枝紅褐色。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廣卵形,長8-15cm,寬6-10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兩面均無毛;基出3脈,淡紅色。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不對稱;花雜性,綠色,花梗長6cm,萼片5,近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兩側(cè)卷起;雄花具雄蕊5,花絲細,有退化的子房;兩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3淺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生于肥厚、扭曲、肉質(zhì)的花梗上,成熟后味甘可食。種子扁圓,紅褐色,有光澤;ㄆ5-7月,果期8-10月。 2.枳椇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淺縱裂,不剝落。小枝紅褐色,幼時被銹色細毛;冬芽卵圓形,芽鱗2,大而早落。葉互生;葉柄長2-5cm,紅褐色,具細腺點;葉片卵形或卵圓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細尖鋸齒,上面無毛,背面脈上及脈腋有細毛;三出脈,淡紅色,側(cè)脈3-5對。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對稱,總花梗長約6.5cm,小花梗長約3mm;花雜性,徑約7mm;萼片5,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黃綠色;雄花有雄蕊5,中央有退化的雌蕊;兩性花具雄蕊5,子房上位,埋于花盤中,圓錐形,3室,每室具1胚珠,柱頭半裂或深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無毛,徑6-8mm;果柄肉質(zhì)肥大,扭曲,徑3-5mm,紅褐色,上具黃色皮孔,成熟后味甜可食。種子扁圓形,暗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毛果枳椇 高大落葉喬木,高達18m。小枝褐色或黑紫色,無毛,有明顯的皮孔。葉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qū)挋E圓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截形、近圓形或心形,葉下面密被黃褐色或黃灰色不脫落的絨毛。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兼腋生,花黃綠色;花萼密被銹色柔毛,要片具明顯的網(wǎng)脈;花瓣卵圓狀匙形;花盤密被銹色長柔毛;花柱自基部3深裂。漿果狀核果球形,果序軸膨大,被銹色或棕色絨毛。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腹面中部有核,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ㄆ5-6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 2.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3.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及貴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200-1400m的次生林中或栽培。 2.生于海拔2100m以下陽光充足的山坡、溝谷及路邊,也常栽培于庭園內(nèi)。 3.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但不耐空氣過于干燥,喜陽光充足,潮濕環(huán)境,生長適溫20-30℃,對土 壤要求不嚴,酸性、堿性地均能生長,適應(yīng)性較強。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種子需砂藏90d后再播。春季條播,行距30cm,溝深2-3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nèi),覆土后稍加鎮(zhèn)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當苗高35-40cm時,按行株距400cm×300cm挖穴種植,每穴栽1株。 田間管理 移栽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每年春、秋季各追施廄肥、堆肥等1次。冬季剪去陰枝、弱枝。促進樹平直立粗壯。 |
采收和儲藏 | 10-11月果實成熟時連肉質(zhì)花諏軸一并摘下,曬干,取出種子。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北枳椇種子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旗面較平坦,直徑-5mm,厚1-1.5mm。表面紅棕色、棕黑色或綠棕色,有光澤,于擴大鏡下觀察可見散在凹點,基部凹陷處有點狀淡色種臍,頂端有微凹的合點,腹面有縱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胚乳白色,子葉淡黃色,肥厚,均富油質(zhì)。氣微,味微澀。 (2)積椇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徑3.2-4.5mm。 (3)毛果枳椇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直徑4-5.5mm,腹面中部有棱,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廣東、廣西等地有以連肉質(zhì)花序軸一并入藥。均以飽滿、有光澤為佳。 顯微鑒別 北枳椇種子橫切面:外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長約180μm,寬約12μm,外壁薄,側(cè)壁甚厚,胞腔窄縫狀,靠內(nèi)壁處膨大,外側(cè)具光輝帶。色素層細胞數(shù)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內(nèi)數(shù)列薄壁細胞較小,不含色素。內(nèi)表皮細胞徑向延長,排列較整齊。外胚乳細胞頹廢,內(nèi)胚乳細胞壁較厚,子葉細胞壁薄,均充滿糊粉粒。 |
中藥化學成分 | 北枳椇種子含黑麥草堿(perlolyrine),β-咔啉(β-carboline),枳椇甙(hovenoside)C、D、G、G’和H,其中枳椇甙D和G相應(yīng)的甙元為酸棗甙元(jujubogenin);果實含多量葡萄糖(glucose),硝酸鉀(nitre)和蘋果酸鉀(potassiummalate);果柄和花序軸均含葡萄糖,果糖(fructose)和蔗糖(sucrose),在花序軸中這三者的含量分別為111.14%、4.74%和12.59%;根皮含歐鼠李堿(frangulanine)和枳積椇堿(hovenine)A、B,枳椇堿A即去-N-甲基歐鼠李堿(des-N-methylfrangulanine);木質(zhì)部含枳椇酸(hoven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果實對家兔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而無任何副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1.配沙參,治療溫病津傷。 2.配半夏,一降逆氣,一養(yǎng)胃陰,一燥一潤,用于胃氣不降之嘔吐,呃逆。 3.配秦艽,一補中益氣,一清熱利濕,共治小兒疳病,積滯發(fā)熱。 4.配茯苓,健脾利尿,功效增強,以消水腫。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心;脾;肺經(jīng) |
功效 | 解酒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 |
功效分類 | 補益劑藥;生津藥 |
主治 | 醉酒;煩渴;嘔吐;二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炮酒服。 |
用藥禁忌 | 脾胃虛寒者禁用(《得配本草》)。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飲酒多發(fā)積,為酷熱蒸熏,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爍,專嗜冷物寒漿: 枳椇子二兩,麝香一錢。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吞下。(《世醫(yī)得效方》枳椇子丸)②治酒色過度,成勞吐血:拐棗四兩,紅甘蔗一根。燉豬心肺服。(《重慶草藥》)③治小兒驚風:枳果實一兩。水煎服。④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錢,四匹瓦五錢,蛇莓五錢。水煎服。⑤治小兒黃瘦:枳椇果實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荊楚歲時記》:辟蟲毒。 2.《唐本草》:主頭風,小腹拘急。 3.《本草拾遺》: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功用如蜜。 4.《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絡(luò)。小兒服之,化蟲,養(yǎng)脾。 5.《滇南本草圖說》:補中益氣。痰火閉結(jié)于胸中,用此可解。 6.《綱目》:止嘔逆。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枳椇子與柑,性味相近,皆有養(yǎng)陰生當之功,用于溫病后期,肺胃陰傷,余熱煩渴,且解酒毒,然柑可清利濕熱,枳椇子又能潤腸通便。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Hovenia dulcis Thunb.[H.dulcis Thunb.var.glabra Makino] 2.Hovenia acerba Lindl.[H.dulcis auct.non Thunb.] 3.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 |
科屬分類 | 鼠李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