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黃耆。 |
漢語拼音 | mu xu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Alfalfa, Root of California Burclover,Alfalfa,Lucerne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紫苜蓿M.sativa L.和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紫苜蓿,多年生宿根草本。主根長達(dá)2-5m。根莖發(fā)達(dá);有蔓莖或無,莖高30-100cm,直立或匍匐,光滑,多分枝,約在15-25枝不等。3出復(fù)葉,小葉片倒卵狀長圓形,長2-2.5cm,僅上部尖端有鋸齒;小葉頂端有中肋突出;葉柄長而平滑;托葉大;üS扇~腋抽出,花有短柄;8-25朵形成簇狀的總狀花序;萼鐘狀,有5齒;花冠紫色。莢果螺旋形,2-3繞不等,稍有毛,黑褐色,不開裂。種子1-8粒,腎形,黃褐色,很小;ㄆ5-6月。 2.南苜蓿,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小葉闊卵形或倒心形,先端稍圓或凹入,上部有鋸齒,下部楔形。花黃色。莢果螺旋形,無深溝,有突起疏刺。 |
資源分布 | 1.紫苜蓿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2.南苜蓿分布我國中部、南部;長江下游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紫苜蓿:生于曠野和田間。 2.南苜蓿:長江下游有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圓柱細(xì)長,直徑0.5-2cm,分枝較多。根頭部較粗大,有時(shí)具地上莖殘基。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皮孔且不明顯。質(zhì)堅(jiān)而脆,斷面刺狀。氣微弱,略具刺激性,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紫苜蓿的根含糖類。根的分泌物中含2-氨基己二酸(2-aminoadipic acid)及另2種未知氨基酸。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南苜蓿的變種M.hispida Gaertn.var.den-ticulata的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祛濕藥 |
主治 | 熱病煩滿;黃疸;尿路結(jié)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 2.《本草綱目》:搗汁煎飲,治砂石淋痛。 3.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利尿,退黃。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Medicago hispida Gaertn. [M.denticulata Willd.non L.] 2.Medicago sativa L.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