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別蠟端
|
年份 | baec letc dorn
|
別名 | 四季青、一口血
|
來源 | 冬青科植物冬青 Ilex purpurea Hassk.的樹皮、葉、果實。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喬木,高4~13米。樹皮暗灰色,小枝淡綠色,植物體除冬芽外無毛。單葉互生,薄革質,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卵形,長5~11厘米,寬2~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下延成狹翅,邊有鈍齒,葉片下面無腺點。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萼裂片,花瓣雄蕊4;雄花紫紅色或淡紫色,多朵排成3~4回二歧聚傘花序,腋生,雌花為3~7朵排成一或二回二歧聚傘花序,腋生。漿果狀核果,橢圓形,長6~10毫米,熟時深紅色,分核4~5顆,背部有一長縱溝。花期5月,果期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中。產于廣西樂業(yè)、天峨、羅城、金秀、鐘山等縣市;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份及陜西;日本也有。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樹皮、葉,果實于10月成熟時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澀,性涼。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果實4~9克,水煎或浸酒服。葉15~6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濃縮成膏狀涂敷;樹皮適量,搗爛調洗米水,取汁涂患處。
|
方例 | 1.尿路感染 別蠟端(冬青葉)葉60克,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
|
化學成分 | 四季青葉中主要成分為冬青三萜甙A,亦即3β-O(β-D-吡喃木糖基)泰國樹脂酸,和冬青三萜甙B甲酯亦即3β-O(β-D-吡喃木糖基)-坡模醇酸甲酯[1]。此外,還含原兒茶酸[2],原兒茶醛[3,4],熊果酸,鞣質,黃酮甙和糖類[5]等。
|
藥理 | 1.抗菌作用 四季青相當于生藥0.0125g/ml的稀釋水溶液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計菌、福氏痢疾桿菌、產堿桿菌、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當水溶液稀釋至相當于生藥0.0031g/ml時,對金葡球菌仍有抑制作用[1]。其抗菌成分主要為原兒茶酸,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和金葡球菌4個菌種全部抑制的最低濃度為1.5mg/rnl,可能還含其他抗菌有效成分[2]。四季青制劑,無論口服或肌內注射,在用藥后的第1~2日,家兔濃縮尿中所含四季青成分均達有效抗菌濃度,表明此藥穩(wěn)定.吸收完全,經過體內代謝后,在尿中仍能發(fā)揮治療作用[3]。 2.治療實驗性燙傷作用 四季青藥水(含鞣質量1.6%)給予大鼠Ⅱ度實驗性燙傷創(chuàng)傷面涂市后,即與創(chuàng)面的滲液結成較牢固的保護性痂膜。3d后給藥組大鼠肢體腫脹完全或大部分消退,消腫速度明顯比對照組加快[3,4]。 3.抗炎作用 四季青所含原兒茶酸對小鼠甲醛性足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效果強于水楊酸而接近乙酰水楊酸[5]。對大鼠甲醛性足腫也有暫時抑制效果,尿中17-羥類固醇排出量可暫時增加,且對切除腎上腺的大鼠也同樣有效,說明其抗炎作用與腎上腺類固醇激素關系不大[6]。 4.毒性 四季青煎劑小鼠灌服的LD50為233.2g(生藥)/kg±1.56g(生藥)/kg,相當于成人1d量[1.2g(生藥)/kg]的194倍,表明該藥的急性毒性較小。四季青煎劑每日10g(生藥)/kg,給家兔灌服14d后,對家兔肝功能有一定損害,即停藥2星期后ALT比給藥前增高,病檢見肝組織有損害,但較輕微,對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四季青2g(生藥)/ml與四季青素100mg(原兒茶酸)/ml)均制成注射液,給家兔分別靜脈注射,在連續(xù)給藥1星期后與停藥1星期后,分別檢查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病檢對照組與給藥組無明顯差別[1,3]。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Inada A,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2):841. [2]南京藥學院四季青科研小組:《中草藥通訊》,1971,(3):33。 [3]江蘇新醫(yī)學院:《科研資料選編》,1977,(2):94。 [4]姜巖等:《藥學學報》,1981,16(7):530。 [5]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編寫組:《中草藥學》(中冊),第1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0:614。 |
藥理參考文獻 | [1]南通醫(yī)學院:《中華醫(yī)學雜志》,1973,53(4):204。
[2]南京藥學院四季青科研小組:《中草藥通訊》,1971,(3):33。
[3]江蘇省四季青科研協(xié)作小組:《四季青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年。
[4]楊毓麟等;《江蘇醫(yī)藥》,1976,(2):59。
[5]Northover B J.Brit J Pharmacol,1962,18:346。
[6]Lenfeld J,et al.C A,1959,53:22518g.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