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Lian jia dou
|
傣藥名 | 芽林幣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皺縮練莢豆的全草。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皺縮練莢豆 Alysicarpus rugosus(Willd.)DC.
多年生草本。平臥或上部直立,長30~90cm。葉僅有一枚小葉,葉形及大小變化大,下部小葉為心形、圓形和卵形,長1~3cm,寬約1cm,上部小葉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cm或更長,上面無毛,下面稍有短柔毛;葉柄長5~14mm;托葉條狀披針形,與葉柄近等長?偁罨ㄐ蛞干蝽斏L1.5~3cm,在花序軸的節(jié)上成對(duì)排列;苞片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與萼等長;花萼長5~6mm;花冠紫藍(lán)色,微伸出萼。莢果密集,長1.5~2cm或更長,寬2~2.5mm,有短柔毛狀和網(wǎng)狀皺紋,有4~7莢節(jié),萊節(jié)間有略隆起的線環(huán)。
生于海拔600~1300m的低、中山林緣路旁灌叢中和田埂、田邊空地。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性平。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利膽退黃。
|
主治 | 主治“攏!保ㄐ”銦釢弁),“攏案答勒”(黃疸)。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1.治“攏!辨溓v豆30g,野蘆谷根20g。煎湯內(nèi)服。(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yàn)方)
2.治“攏案答勒”鏈莢豆30g,射干20g。煎湯內(nèi)服。(景洪市傣醫(yī)波的應(yīng)驗(yàn)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