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Yi chi chou ling dan
|
傣藥名 | 娜妞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的全草或根、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翼齒六棱菊 Laggera pterdonta(DC.)Benth.
多年生草本,高0.5~2m,全株密被綠色頭狀腺毛,有強烈臭氣。莖圓柱形,具5~8列不規(guī)則缺刻的翅。葉互生,橢圓形至長卵形,長 10~25 cm,寬 5~12 crn,先端尖,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波狀鋸齒,基部寬楔形或截形,沿葉柄漸狹窄,復沿莖下延成翅;側脈 12~15對。聚傘狀圓錐形花序,每分枝頂端為頭狀花序;總苞有5~6苞片,苞片線狀披針形,色綠而帶紫暈;花冠筒狀,白色帶紫彩,先端5裂;周花數(shù)極多,單性,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 2裂;中央為兩性花,15~20,長約 8 mm,雄蕊 5,花絲貼于花冠上,雌蕊 l,柱頭玫瑰紅色。瘦果長橢圓形,長 1.5 mm,頂平截,棕褐色,外具短柔毛;冠毛1列,白色。花期4~10月。
生于林邊、路旁、山坡荒地。分布于四川、貴州及云南。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從全草中分離和鑒定了14個化合物。其中有 3個新成分,為臭靈丹二醇(pterodondiol),臭靈丹三醇(pter-odontriol)A,臭靈丹三醇(pterodontriol)B[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氣臭,性寒。入水、風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止咳平喘,消腫排膿,通氣止痛。
|
主治 | 主治“兵哇唉,攏習火”(感冒咳嗽,哮喘),“攏達兒”(腮腺、頜下
淋巴結腫痛),“兵洞飛暖龍”(疔瘡癰癤膿腫),“桿火接梅”(頸項
酸痛),“短舊”(腹內(nèi)痙攣劇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 g;泡水,20 g。外用:鮮葉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兵哇唉,攏習火”翼齒臭靈丹葉 20 g,開水泡后頻服。(勐臘縣傣醫(yī)波兒驗方)
2.治“攏達兒”,“兵洞飛暖龍”翼齒臭靈丹葉、旋花茄葉、馬鞭草鮮品適量,搗爛包敷患處。(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3.治“兵洞飛暖龍”翼齒臭靈丹、艾納香、五彩梅、川楝皮、鹽膚木樹皮各適量。煎水外洗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4.治“桿火接梅”翼齒臭靈丹葉鮮品適量,搗爛炒熱,加少許酒包敷頸部。(景洪市傣醫(yī)波波驗方)
5.治“短舊”翼齒臭靈丹根 20 g,旱蓮草 20 g。煎湯內(nèi)服。(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李順林,等.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3O3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1890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