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Er cha
|
維藥名 | 卡提印地
|
別名 | 卡提、開提《明凈詞典》。
|
考證 | 《藥物之園》載:“兒茶,是一種樹的膠質或乳汁;樹高大,樹皮棕色,木質較硬,樹枝帶刺,樹葉羽狀,二回,細長,與羅望葉相似。用刀劃破樹皮表面,使其樹汁自行流出,于化時采收備用。兒茶為白色、紅色兩種,前者為佳品,多做為藥品使用!备鶕鲜鼍S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代維吾爾醫(yī)所用地茶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兒茶Acacia catechu(1.)Willd.
落葉喬木,高6~13m,樹皮棕色或灰棕色,常呈片狀剝離,但不脫落,小枝纖細柔弱,棕色至綠褐色。偶數二回羽狀復葉,互生;葉柄連同葉軸長6~12cm,均被長伏毛,葉軸基部具長圓形腺體;葉軸上著生羽片10~20對,羽片長2~4cm,具短柄;每羽片上具小葉片8~50對,平行排列成覆瓦狀,幾無炳,線形,先端鈍,基部偏斜,表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淺,兩面被疏毛?偁罨ㄐ蛞干,長7~8cm,花序柄長約1.5cm,花黃色或白色;花萼基部連合成筒狀,上部分裂,裂片半圓形,有稀疏的毛,尤以邊緣較多;花瓣5,長披外形,或長卵狀橢圓形,先端稍向內凹;雄蕊多數,伸出冠外;雌蕊1枚,子房上位,長卵形,花柱細長。莢果,連果柄長6~12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澤,內含種子7~8枚;ㄆ8~9月,果期10~11月。(圖1)
我國產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國外產于印度及非洲東部、亞洲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
2.兒茶鉤藤 Uncaria gambier Roxb.
常綠藤本。樹皮棕色,具對生枝。葉對生,二葉基部側面有大形托葉2枚,葉柄長約1cm;葉片革質,卵圓形或矩形,長達9cm,寬達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側脈6~7對,明顯與小脈形成疏目稍突起的網狀,除下面葉脈略被毛外,兩面均無毛。花多數集成腋生圓頭狀花序,總花梗長2.5~4cm,上部近花處有小的輪生總苞片4枚;花淡粉紅色,直徑5~7mm;花萼合生,先端5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碟狀,花冠管細長,無端5裂,裂片倒卵形;雄蕊5,插生于花冠喉部,花藥箭形,花絲極短;雌蕊1,子房下位,外被短柔毛,2室,胚珠多數,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較雄蕊長約1倍。蒴果,細長略呈棱形,棕色,先端具宿存萼片,有短梗,種子多數,線形。(圖2)
原產東印度群島、斯里蘭卡等地,印度尼西亞、印度有栽培;我國廣西、海南島等地亦有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
藥材鑒別 | 兒茶膏;(黑兒茶)呈方塊或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并略具光澤。質硬易碎,斷面不整齊,內號棕紅色有光澤,具細孔,遇潮有黏性。幾無臭,味澀、苦,略回甜。
方兒茶:(鉤藤兒茶)呈方塊狀,邊長1.5~2.5cm,各邊均凹縮,棱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紅棕色。微有膠質樣光澤者習稱“老兒茶”。表面黑褐色,無光澤者習稱“新兒茶”,質堅實或較松脆,破碎面紅棕色或暗紅棕色,無臭,味苦、澀。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0.5g,溶于25ml水中,過濾,取濾液少許,加三氯化鐵試液,顯深藍綠色。
(2)取本品約0.2g,加水50ml溶解,加鹽酸5ml,與甲醛試液10ml,在水浴上加熱,產生黃棕色沉淀,放冷,過濾,取濾液加三氯化鐵試液數滴與醋酸鈉5g,下部顯棕紅色,不得顯藍色。
(3)兒茶水浸出液加明膠試劑顯白色,并有白色沉淀。
(4)取火柴桿浸于本品水浸液中,使輕微著色,待干燥后,再浸入鹽酸中,立即取出,置火焰附近烘烤,桿上即顯紫紅色。
|
化學成分 | 兒茶含兒茶酸(catechutannic acid),兒茶精(epicatechin),鞣紅鞣質(phlobatannin)等[1]。(含量測定)取藥材粉末(3號篩)適量(含鞣質約1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水15ml,于水浴上加熱30min,冷卻后,移入250ml置量瓶中,稀釋至刻度,精取25ml濾液,蒸干,殘渣105℃干燥3h,稱重,本品含鞣質不得少于70%。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寒,味苦、澀。
|
功效 | 生干生熱,驅除腸蟲,燥濕止瀉,涼血止血,固齒消炎,凈血解毒,消除黃疸,清熱固精,通利小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服:1~3g。外用:適量。可入小丸、蜜膏、散劑、湯劑、口漱劑、牙粉、散粉、洗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石脂類藥物和沒食子代。
|
附方 | 1.治梅毒 取適量兒茶,研成細粉,浸泡在500ml水中,過一夜,次日分數次服用。
2.治腸道出血 取適量兒條,研成細粉,與適量酸奶攪拌,用開水沖服。(1、2方出自《藥物之園》)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維吾爾藥材標準(上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3.7 藥理 [1]周新萍,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增刊):58 [2]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1753 [3]李仲興,等.中草藥,2001,32(12):1101 |
維藥名出處 | 《藥物之園》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