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Bai fu zi
|
蒙藥名 | 哲格森-蓮花
|
別名 | 巴布-嘎日布,查干-巴特爾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獨角蓮 Typhoniumgiganteum Eng L.
多年生草本。塊莖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直徑2~4cm,外被黑褐色小鱗片,塊莖上端有須根20~40條。葉根生,1~4片,戟狀箭形,大小不等,長9~45cm,寬7~35cm,先端漸尖,基部箭形,全緣或略呈波狀,葉脈平行,側脈伸至邊緣時連成網(wǎng)狀;葉柄圓柱形,肉質(zhì),長15~45cm,紫色。肉穗花序位于佛焰苞內(nèi),佛焰苞紫紅色;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中間有無花地帶,相隔5~8mm,上有肉質(zhì)條狀突起;無花被;雄花有雄蕊1~3枚,花藥無柄,藥室頂孔開裂;雌花子房1室,柱頭無柄。漿果長約1cm;ㄆ6~8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陰濕處。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四川、西藏等地。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江蘇、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濕潤氣候和陰濕的環(huán)境,以選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以塊莖繁殖為主。冬季采收時,選留小塊莖作種,用干細泥沙分層堆積,貯藏備用。小塊莖有帶根和不帶根的兩種,要分別栽種。5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25cm開溝,深6~8cm,每隔6~8cm栽塊莖1個,芽嘴朝上,施入廄肥或土雜肥后,蓋一層細土。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并追肥1次。8月上旬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天旱則及時淋水。不帶根的塊莖栽2年后才采挖。第1年在冬天倒苗后,結合中耕除草,用廄肥或土雜肥培根,第2年管理同第1年。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倒苗后采挖塊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塊莖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似小芋頭),長2~4cm,直徑1~2cm。去凈外皮者表面淡黃白色,略平滑,周圍有小凸點(須根痕),形成較規(guī)律的環(huán)形圈。頂端有圓形下凹的莖痕。未去凈外皮者,表面粗糙,灰棕或灰黃色。頂端常帶有棕色莖基殘留或鱗狀葉。質(zhì)堅實。斷面白色粉質(zhì)。氣微,味淡,麻辣刺舌。有小麥,不宜嘗試。
以個大均勻、肥壯堅實、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基本組織外側有大型黏液腔及黏液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長28~84μm,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細胞中含眾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黃白色。①淀粉粒甚多,單粒球形、類球形或多面形,臍點多為馬蹄形;復粒通常由2~4分料組成。木栓組織呈碎片狀,細胞多角形,顯棕紅色。②草酸鈣針晶束存在干黏液細胞中,也有散在于細胞外的。③導管為螺紋和環(huán)紋。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1,冷浸1晝夜,吸取上清液30μ1,點于硅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為展開劑,展距20cm,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顯色,斑點顯灰藍色。在與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苷Rf值相應位置有兩個斑點。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涼。效鈍、輕。有毒。
|
功效 | 清熱,解毒。
|
主治 | 主治中毒,毒蛇咬傷,感冒頭痛,關節(jié)疼痛,咳嗽。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李清華,等.藥學學報,1962,9,(11):642
(2)劉河,等.中草藥,1985,16(3):138
(3)肖智雄.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報,1986,18(3):303
藥理
(1)常東明,等.中藥通報,1981,6(4):23
(2)吳連英,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16(10):595
(3)吳連英,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6):339
(4)王兆銘,等.天津醫(yī)藥雜志,1959,1(1):21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