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杠
|
漢語拼音 | CIWEI
|
拉丁名 |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刺猬科動物刺猬的肝、膽汁、腦、血、刺毛、皮等。為進(jìn)口藏藥。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型較肥大。頭寬,吻尖,眼小,耳短,不超過棘長。身體背面披粗而硬的棘刺,頭頂部之棘略向兩側(cè)分開,棘刺一類為純白色或尖梢呈棕色;另一類基部白色或上黃色,上為棕色,而再上為白色,尖梢棕色。背部土棕色。腹面及四肢長有細(xì)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四肢短小,爪較發(fā)達(dá),尾短。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丘陵的灌木叢中及草原荒地等各種環(huán)境。窩多筑于低洼地和山谷,或墻腳下。早晚活動。遇驚時(shí)全身緊緊卷縮如刺球,將頭尾及四肢藏于其內(nèi),背刺叢立,以示警衛(wèi)。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每年10~11月冬眠,次年3~4月出眠。以昆蟲、幼鳥、鳥卵、蛙、蜥蝎等為食,亦吃野果、蔬菜之類。每年繁殖1~2次,每胎3~7崽。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四季可捕殺。殺后取腦、肝,曬干,研細(xì)。血鮮用。膽囊,掛通風(fēng)處晾干,去凈皮膜,研細(xì)或鮮用。剝皮,去凈肉、筋,置通風(fēng)處陰干;或者將皮翻開,撒上一層石灰,于通風(fēng)處陰干,不能日曬,以免油脂溶化走油,影響質(zhì)量。
|
藥用部位 | 以肝、膽汁、腦、血、刺毛、皮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1.刺猬皮:干燥的皮多呈多角形板刷狀、條狀、洞狀、盤狀,長約3~4cm,表面密生錯綜交叉的硬刺棘。刺長1.5~2cm,堅(jiān)硬如針,灰白色或黃褐色。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軟毛。皮內(nèi)面灰棕色,刺基部呈突起狀。有特殊的腥臭氣。以張大,肉脂去凈,刺毛整潔為佳。 2.刺猬膽:干燥膽囊為皺縮狀,盲端呈圓形,口端楔形,兩側(cè)壓扁,長20~25mm,寬約9mm,表面黑色。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1.皮:皮上層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組成,系主要成分;下層的真皮層主要為膠原(collagen)與其他蛋白質(zhì),如彈性硬蛋白(elastin)之類和脂肪所組成。 2.腦:腦的一般化學(xué)成分,與其他動物腦組成相似。不同的特殊成分表現(xiàn)在: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e)的含量為每克腦組織含0.62±0.02μg,冬眠時(shí)(體溫3~8℃)為0.43±0.04μg;在腦干,每克含1.38±0.08μg,冬眠時(shí)為0.87±0.03μg;在大腦半球順次為0.30μg,及0.28μg。在總兒茶酚胺(catecholamina)中,腎上腺素(adrenaline)占2.8%(活潑時(shí)),冬眠時(shí)占2.6%。 3.心:每克含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0.59g,含少量的腎上腺素及微量的4-(2-氨基乙基)-焦兒茶酚〔4-(2-aminoethyl)-pyrocatechol〕;顫娕c冬眠時(shí),總兒茶酚胺含率無差異。其心臟一般化學(xué)成分與其他動物組成相似。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膏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jià) | |
實(shí)驗(yàn)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配方用,0.6~0.8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述:刺猬腦能止腦漏。刺猬血能使脫去的眉毛復(fù)生。刺猬毛功效與孔雀翎尾相同。刺猬肝、膽可治中毒癥。刺猬大小如旱獺,四肢短,有兩顆門齒、犬齒。毛為粗硬刺毛。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