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診斷要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是中醫(yī)長期醫(yī)療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方法,作為骨傷科診斷傷患的組成部分,對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于某一胸部內傷的患者,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診斷:左側第六、七肋骨骨折并發(fā)血胸(辨病)。氣血兩傷,瘀熱阻滯(辨證)。
辨證方法主要有八綱、氣血、臟腑、經絡以及衛(wèi)氣營血辨證。其中八綱辨證是總綱,而氣血辨證是關鍵,古人十分強調:"損傷之證,專從血論"。此外也可以根據病程、類型進行分期或分型辨證。各種不同的辨證方法反映不同學派的思想,但彼此又密切相關,往往需要互相補充,才能使診斷臻于完善、治療有的放矢。
一、八綱辨證
八綱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大證候,八綱辨證就是從這四對矛盾的八個方面去概括疾病的不同特點。陰陽說明疾病的屬性,表里乃辨別病變的部位和病勢的趨向,寒熱是了解疾病的性質,虛實則掌握邪正的盛衰,八綱辨證具有樸素的矛盾法則的內涵,體現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臨床意義,是對機體損傷后總的生理、病理情況做出的總的判斷。
(一)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對骨傷科來說,辨陰陽同樣是辨證之首要。凡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者多為陽證;起病慢、病程長、病位深者多屬陰證。就傷患局部而言,膿未潰而紅腫欣熱者屬陽證,其潰后膿黃而稠,易于生肌收口,如化膿性感染;若膿腫不紅不熱,潰后膿液清稀、淋漓不盡,難于生肌收口屬陰證,如骨結核。
形成疾病的根源,既然是陰陽失調,那么在辨證時也就應該找出傷患的 結所在,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使陰陽復歸協(xié)調。如陰寒太盛而損及陽氣的,可用溫熱的藥物以逐陰寒;如陽熱太過而傷陰液的,則可用寒涼的藥物斂陽益陰。
(二)表里
表里是指人體部位的內外深淺而言quanxiangyun.cn/kuaiji/,凡軀體皮毛、肌肉、筋骨皆屬于表,體內五臟六腑屬于里;衛(wèi)分、氣分、屬于表,營分、血分屬于里。
1、表證 外損皮毛、肌肉、筋骨屬于表證,病邪輕而病位淺。此外損傷后兼挾外感,出現發(fā)熱、惡寒、頭痛流涕、身痛肢酸等也屬表證。
2、里證 內傷氣血、經絡、臟腑,或損傷后熱毒深竄入里,表現為大熱,大汗,神昏煩躁,嘔吐腹脹,甚者項強抽搐,譫語躁擾,隱隱斑疹,下利或二便閉塞等屬于里證。
一般說來,里證病邪重而病位深。從里證轉為里證,說明病邪內傳,病勢發(fā)展;由里證轉為表證,說明病邪由里出表,病勢好轉。
(三)寒熱
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1、寒證 多見于骨關節(jié)慢性勞損,外邪乘虛而入,導致骨癆的患者。或素體虛衰,傷后陰寒入里,表現為口不渴或喜熱飲,手足厥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象沉遲等寒證者。
2、熱證 如損傷后積瘀化熱,則表現為口渴多飲,喜冷飲,發(fā)熱,煩躁,面紅,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象滑數等。
寒證與熱證發(fā)展時,往往出現與病情相反的假象,如真熱假寒證或真寒假熱證,應注意鑒別。
(四)虛實
虛實是指邪正的力量對比。虛指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減弱;實指致病的邪氣盛,但人體的抵力強,正氣尚充沛,正邪相爭劇烈,正如<<內經>>所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虛證 體質衰弱,形瘦氣枯,病程遷延,畏寒,萎摩,自汗或盜汗,眩暈昏沉,腹痛喜按,呼吸低微,脈搏細小微弱等為虛證,多見于損傷后期。
2、實證 體質強壯,壯熱,煩躁,發(fā)病急,口渴,腹脹,便秘,腹痛拒按,呼吸粗大,脈實有力等為實證,多見于損傷初期。
運用八綱辨證時,不能把某個證候孤立起來。由于損傷的病因較復雜,患者所表現的證候往往不是單純的里證或表證、寒證或熱證、虛證或實證,而是幾種癥狀同時并見,有時還相互轉化,形成錯綜復雜的現象。例如體表的外傷感染,可因邪傳入里轉變?yōu)榧毙怨歉腥镜睦、實、熱的陽證,隨著病程的遷延,又可轉變?yōu)槁怨歉腥镜睦、虛、寒的陰證。
二、氣血辨證
損傷可凡起人體內部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紊亂,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傷及氣血,清.沈金鰲說:"跌撲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氣血辨證是指導內傷診治的關鍵。
(一)傷氣
傷氣主要是氣機因損傷而運行失常,可分為氣滯、氣閉、氣脫、氣虛、氣滯等,其中氣閉、氣脫是危象,必須積極搶救,以免氣絕而不復生。
1、氣滯 傷后氣機運行不暢,多表現為無形之疼痛,其痛多無定處,且范圍較廣,忽聚忽散,無明顯壓痛點,多有咳嗽,呼吸不暢,氣急,胸悶脹懣,牽掣作痛,神疲納呆,脈沉等癥狀。
2、氣閉 氣機運行完全或接近完全阻滯,多見于顱腦損傷,亦可由氣滯甚者逐漸發(fā)展而成。臨床表現為暈厥,神志昏迷,惡心嘔吐,甚至發(fā)為厥證,患者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脈細數。
3、氣脫 為氣機失調之脫證。表現傷后突然神色頹變,面色蒼白,口唇發(fā)紺,目光無神,汗出肢冷,胸悶氣憋,呼吸微弱,舌質淡,脈細數。
4、氣虛 氣機虛弱無力,多見損傷日久,正氣虛衰;或素體欠健,化源不足。臨床表現為疼痛綿綿,漫腫不散,頭昏目眩,少氣懶言,心悸怔忡,耳鳴耳聾,多夢易驚,食少多汗,脈細無力。
5、氣逆 氣機循環(huán)行失常,逆于肝胃,則見脅肋及中脘疼痛,脹悶不思飲食,噯氣呃逆;若犯肺金,則令喘咳;蒙閉清竅,則神志朦朧,泛泛欲吐,或健忘、煩躁、視聽障礙。
(二)傷血
因損傷致血行之道不得宣通,或血液不能循環(huán)流注?煞譃轲鲅⒊鲅、血虛、血脫等,這是損傷最常見且最重要的證候。
1、瘀血 系無開放創(chuàng)口而內傷者,離經之血停積于皮下、肌腠之間,或蓄積于臟腑、體腔之內,一時不能消散,即成瘀血。臨床表現為肌表腫痛青紫,疼痛部位固定,咳嗆及轉側時疼痛明顯。瘀多聚久,郁而生熱,即瘀血熱;瘀血注于四肢關節(jié),稱為瘀血泛注;瘀血宿積經久脫的危險,故出血者應注意急救。
2.出血 系離經之血溢出者。向體外溢出為外出血,如創(chuàng)口出血、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等;向胸腔、腹腔等體腔大量出血者為內出血。若出血多而未及時止血,即有氣隨血脫的危險,故出血者應注意急救。
3、血虛 損傷出血或瘀血過多,或素體虛衰,久治不愈,營養(yǎng)不足等均可引起血虛。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心驚氣短,手足麻木,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4、血脫 因損傷失血過多而致的脫證,表現為面色皎白,四肢厥冷,汗出如油,頭暈目眩,心悸,唇干淡白,脈細數無力或呈芤脈。
(三)氣血兩傷
兼有傷氣與傷血的癥狀。由于氣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故損傷后傷氣必傷其血,傷血又常及其氣,臨床上多見氣血兩傷,但往往有所偏重。如偏于傷氣,則以氣滯、氣閉或氣虛為主,兼見血證;若偏于傷血,則以瘀血、出血或血虛為主,兼見氣機阻滯之證;傷氣傷血同時并見,不分主次,則為氣血兩傷。
三、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以臟象學說為基礎,根據臟腑的生理和病理表現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用以指導臨床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臟象學說認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皮、肉、筋、骨皆賴于氣血溫煦和臟腑濡養(yǎng)。因此,皮、肉、筋、骨的嚴重損傷,必然累及肺、脾、肝、腎,并出現相應的癥狀。
(一)肺與大腸辨證
肺主氣,具有宣通、肅降氣機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現多見肺氣失宣,肺失清肅,而出現咳嗽、氣喘等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肺病者,喘咳逆氣","諸氣噴郁,皆屬于肺"。又肺與大腸相表里,損傷后常見,損傷后常見的肺與大腸的辨證有:
1、肺氣虛 臨床表現為胸脅隱痛,咳嗽氣短,痰白清稀,疲倦懶言,聲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huang白,舌質淡嫩,苔薄白,脈虛弱。多見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于胸脅陳傷舊患。
2、肺陰虛 表現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帶血,潮熱盜汗,五心燥熱,午后顴紅,失眠,口干咽燥,聲音嘶啞,舌紅苔少,脈細數。多見于臟腑內傷日久以致肺陰耗損患者。
3、肺瘀熱 出現發(fā)熱,胸痛,咳嗽,痰黃而粘稠,舌紅苔黃,脈滑而數等癥狀,多見于胸部損傷早期的患者。
4、大腸實熱 發(fā)熱口渴,煩躁,腹部脹滿,疼痛拒按,不細飲食,嘔吐,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數。多見于脊柱骨折或腹部損傷早期,因氣血凝滯,壅阻經絡,積瘀生熱所致。
(二)腎與膀胱辨證
腎藏精、主骨、生髓,為人體生長發(fā)育的根本。腎與膀胱能調節(jié)人體水液的代謝與排泄,其病理表現為腎精不足、生殖功能減退與水液排泄功能障礙。損傷后常見腎與膀胱的辨證有:
1、腎陰虛 眩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咽干舌燥,夜尿,遺精,舌紅少精,舌紅少苔,脈細數。重者陰虛內熱,表現為形體消瘦,盜汗,五心煩熱,失眠,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每見腰部損傷與骨關節(jié)傷后期,因腎陰耗傷所致。
2、腎陽虛 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萎早泄,尿少浮腫,面白無華,食少便溏,五更泄瀉,舌質淡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多見于老年體衰、久病臥床的損傷患者,因水濕潴留,傷害腎陽,或損傷后期腎陰耗傷,陰損及陽所致。
3、腎虛不固 小便頻數清長,甚或失禁,遺精早泄,頭暈,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多見于久病體虛、年老腎衰、神經衰弱或年幼腎氣未充者。
4、腎精不足 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早衰,精神呆鈍,動作遲緩,步履難艱。見于勞累過度、慢性勞損損患者,多由久病傷腎發(fā)展而來。
5、膀胱濕熱 發(fā)熱,口渴,尿頻,尿急,尿痛,尿色混濁或血尿,舌苔黃膩,脈數。多見于脊椎或泌尿系損傷后,濕熱蘊結膀胱所致。
(三)肝與膽的辨證
肝的主要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如肝的藏血功能障礙或藏血功能不足,就會導致肝血虛、肝陰虛,以致筋脈失養(yǎng);疏泄功能障礙,就會出現肝氣郁結,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等臨床表現。
1、肝氣郁結 精神抑郁或急躁,胸脅竄痛或脹痛,胸悶不舒,少腹脹痛;婦女乳房脹痛,痛經;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多由于胸脅內傷,惡血歸肝,肝氣郁結所致。
2、肝火上炎 情緒急躁,胸脅灼痛,耳鳴頭痛,目赤腫痛,口苦口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糙,脈弦數,間有鼻衄。多由胸脅損傷后并發(fā)感染,因氣郁化火所致。
3、肝陽上亢 精神興奮,易怒,眩暈頭痛,面紅或顴紅,耳鳴目糊,心悸,失眠,舌質紅,脈象細數。多見于傷后憂思惱怒,氣郁化火,內耗肝陰,陰不能斂陽患者。
4、肝風內動 頭目眩暈,手足痙攣,抽搐或麻木,頸項牽強,角弓反張,舌質紅或苔黃,脈多弦或弦數。多見于顱腦損傷,或傷后并發(fā)感染,熱極火盛,消耗肝陰,熱動肝風的患者。
5、肝血虛 兩目干澀,視物昏暗,耳鳴,眩暈欲仆,肌肉震顫,四肢麻木,爪甲不榮,婦女經少或經閉,舌紅少津,脈細數。多見于傷后慢性出血,或久病陰血耗竭的患者。
6、肝膽濕熱 皮膚鞏膜黃染,發(fā)熱身癢,右季肋區(qū)疼痛,胸脘痞悶,口苦口干,不思飲食,厭油膩,尿少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數。多見于右脅肋部損傷后惡血歸肝,郁而化火;或傷后外感濕熱之邪,致濕熱內蘊,中焦氣滯,影響肝膽疏泄功能的患者。
(四)脾與胃的辨證
脾胃的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運化精微和水濕,故其病理表現主要是消化吸收和水液輸布障礙。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虛可導致氣虛、血少及脾不統(tǒng)血等證。
1、脾氣虛弱 食欲不振,胃脘滿悶,胃痛喜按,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四肢不溫,倦怠無力,舌淡白,脈濡弱,多由慢性傷患或傷后飲食失調所致。
2、脾陽虛 腹部脹滿,綿綿作痛,喜熱喜按,飲食不化,泄瀉清冷,小便不利,肢冷身重,甚或肢體浮腫,苔白滑,脈沉細無力。多由慢性病損傷脾陽,傷后飲食失調,或脾氣虛弱發(fā)展而來。
3、脾虛濕困 食欲不振,胃脘滿悶,惡心嘔吐,頭重如裹,腹?jié)M便溏,浮腫,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如兼有熱邪,濕熱交蒸,便會出現黃疸。多由于傷后受寒淋雨,過食生冷或住宿潮濕,而使寒濕之邪內漬于脾,脾陽受困所引起。
4、脾不統(tǒng)血 皮下出血,鼻衄,尿血,便血以及崩漏。兼見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無力,眩暈氣短,舌質淡,脈細弱。多由損傷后出血不止,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所致。
(五)心與小腸辨證
心主血脈和神志,故其病理表現主要是血液運行障礙和神志活動異常等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瘡瘍的痛癢與心關系密切。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主化物分清別濁,其主要功能障礙。損傷后常見的心與小腸辨證有:
1、心氣虛 表現為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癥狀加重,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多見于年老體衰的患者,因損傷后氣血運行不利而發(fā)生。若兼見形寒肢冷,心胸憋悶,舌質紫暗者稱之為心陽虛,嚴重者可發(fā)生脫證。
2、心血虛 多表現眩暈,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神志方面的癥狀,患者面色無華,唇舌淡,脈細。常因傷后體質虛弱,精神受刺激或大量失血所引起。
3、心火上炎 患者心煩,失眠,口渴,尿黃,瘡瘍癢痛,舌紅、糜爛,甚至發(fā)生口瘡,脈數。多因瘀血郁而化熱或創(chuàng)口邪毒感染所致。
4、小腸實熱 表現心煩,腹脹滿,口渴,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數。因損傷瘀血停蓄,郁而化熱,小腸運化失職所致。
四、經絡辨證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溝通表里上下,聯(lián)系臟腑器官的獨特系統(tǒng)。<<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經是干線,絡為分支,如羅網分布,內連五臟,外絡四肢百骸,無處不至,經絡把人體各部的器官組織構成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同時,經絡又是氣血循環(huán)運行的通路,<<難經.第十二三難>>說:"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人體氣血之所以能夠通達全身各部發(fā)揮作用,就是通過經絡輸注的。
經絡與傷患的發(fā)生及傳變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經絡學說辨別證候的方法就是經絡辨證。當人體遭受損傷后,經脈失常,氣血運行受阻,機體抵抗力減弱,外邪或疼痛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向內傳入臟腑,影響臟腑的功能。另一方面,傷病引起經絡運行阻滯,也會使其循行所經過的組織器官的功能失常,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如傷病累及足太陽膀胱經時,可引起下肢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反之,臟腑發(fā)生病變,同樣也會循著經絡通路反映到體表來,這就是所謂"病在于內,癥見于外"。如肝臟傷病常見脅下疼痛,這是因為脅下是足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
由于經絡系統(tǒng)能夠有規(guī)律地反映若干病候,故臨床上可根據患者自覺癥狀或他覺癥狀,視某部位與某經有關,初步地診斷某經的病變,這對確定病位、推求病因是很重要的,正如<<靈樞.經別>>所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F將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病候簡要分述如下:
1、手太陰肺經 起中焦胃脘部,向下聯(lián)絡大腸,上屬肺臟,經上胸外側、上肢橈側達拇指橈側端(圖4-1)。所呈現的病癥為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疼痛,甚至因咳嗽過度而雙手交捧于胸部,視物不清,心中悶亂,這稱為"臂厥"。
2、手陽明大腸經 起于食指橈側,沿前臂外側上行,再沿上臂前側上肩,與諸陽經會于大椎穴;復向前入缺盆,經頸部,在人中交叉,到達鼻旁。聯(lián)絡肺臟,屬大腸。本經主津液所發(fā)生的病變,如眼睛發(fā)黃,口干,鼻衄,齒痛,喉間腫閉等。又因經脈流注緣故,肩前與 內作痛,拇指、食指痛,不能活動(圖4-2),有類似正中神經損傷的證候。
3、足陽明胃經 起于鼻翼外側,經面部一周,行于頸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側前面,到達次趾末端。屬胃腑,聯(lián)絡脾臟(圖4-3)。本經脈所呈現的病變?yōu)楦邿峥駚y,自汗,鼻衄,口角 斜,喉痹,腹部水腫,膝臏腫痛,沿胸側、乳部、大腿、脛前外側及足背等處皆痛,足中趾麻木等。
4、足太陰脾經 起于足拇趾尖端,上行至內踝前方,沿脛骨內后方,經大腿內側前緣至腹部外側。屬脾,絡胃。其支脈從腹向外上方上行至腋,再折向胸部,經咽喉兩旁,聯(lián)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圖4-4)。本經脈所發(fā)生的癥狀為舌根疼痛,食物不下,身體不能搖動,心煩不安,心下掣引作痛,大便稀薄或下痢,小便不利,一身發(fā)黃,不能安睡,勉強站立,股膝內側發(fā)腫或厥冷,足拇趾不能動等。
5、手少陰心經 起于心中,通過橫膈,聯(lián)絡小腸。其支脈從心沿著食道上行,聯(lián)系目。直行的脈從心上行至肺,經腋下,沿上肢內側到達小指末端(圖4-5)。本經脈所呈現的病癥為咽干,目黃,心痛,口渴,欲飲,脅肋痛, 臂內側后緣疼痛,厥冷,掌心熱痛及小指麻木,屈伸不能等。
6、手太陽小腸經 起于手小指尖端,沿手尺側、前臂背側尺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再沿上臂外側后緣,經肩胛、頸前到達耳前(圖4-6)。聯(lián)絡心臟,沿食道到胃,下行屬小腸。本經脈所呈現的病證為喉痛,下頰腫,頸部不能轉動,肩痛似拔, 痛似折,頸、下頜、肩、 、肘臂部外側后緣疼痛,似頸椎病或尺神經受刺激所引起的疼痛。
7、足太陽膀胱經 起于眼內眥,沿額上行,交會于巔頂。其支脈,從巔頂入里聯(lián)絡于腦,后分二行,挾著脊柱,到達腰部,聯(lián)絡腎臟,屬膀胱。從腰脊而下通過臀部,進入蟈窩中,再向下至小腿外側,經足外踝后面,至足小趾外側尖端(圖4-7)。本經脈所呈現的病癥為頭痛,脊柱疼痛,腰痛如折,屈髖活動受限,膝蟈中筋如被結扎,足跟似裂開,稱為"踝厥"。頂、背、腰、骶、蟈、踝、足等部皆痛,足小趾不能運動,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的證候。
8、足少陰腎經 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走于小腿后側,出蟈窩內側,經大腿內側后緣,到達腹部和胸部內側。入屬腎臟,下行聯(lián)絡膀胱(圖4-8)。本經脈所呈現的癥狀為口熱,舌干,咽腫,喉痛,心煩而痛,脊、股內后緣疼痛,痿廢厥冷,嗜臥,足心熱痛等。
9、手厥陰心包經 起于胸中,屬于心包絡。下行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lián)絡上、中、下三焦。其支脈從胸出脅部,上行腋窩,沿上臂內側,進入肘窩,向下行于前臂掌側中間,入掌沿中指直達尖端(圖4-9)。本經脈所呈現的病癥為手心發(fā)熱,臂肘部拘攣,腋下腫;甚則胸脅部脹滿,心內煩擾,心痛等。
10、手少陽三焦經 起于無名指末端,沿著腕背,行于前臂背側的橈、尺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肩,經頸部、耳后,到達耳前,與心包經相聯(lián)絡,向下通過橫膈至腹,屬痛連及耳后。肩、 、肘、臂的外緣皆痛,小指,無名指不能運動等。
11、足少陽膽經 起于眼外眥,向上經顳部、耳后、頸部、肩部,行于脅肋腰間,至下肢外側正中,前達足四趾末端(圖4-11)。本經脈所呈現的病證為頭痛,下頜痛,眼外眥痛,缺盆腫痛,腋下腫,自汗出,振寒如瘧,胸、肋、髀、膝等部的外側直至脛骨、外踝前以及諸關節(jié)皆痛,足四趾不能運動等。
12、足厥陰肝經 起于足拇趾,沿足跗經內踝前面,向上至小腿內側前面,經大腿內側,繞過生殖器,到達小腹,上行挾胃,屬于肝臟,聯(lián)絡膽腑,散布脅肋(圖4-12)。本經脈所呈現的病癥為腰痛不能俯仰。胸脅內傷者癥見胸滿氣短,其痛在脅肋,并放射至小腹及生殖器;反之生殖器及小腹損傷,疼痛可放射至脅肋。
當機體受到傷病侵襲時,十二經脈就會反映出各種病候。為了便于理解,現將<<靈樞.經脈>>所描述的損傷有關傷痛的證候列表(表4-1)如下:
表4-1 <<靈樞.經脈>>有關傷痛證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