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西醫(yī)臨綜病理學考點:炎癥介質
炎癥介質
炎癥介質(inflammatorymediators)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組織或血漿產(chǎn)生和釋放的、參與或引起炎癥反應的化學活性物質,故亦稱化學介質。炎癥介質有外源性(細菌及其產(chǎn)物)和內源性兩大類,但主要是后者。內源性炎癥介質又可分為細胞源性和血漿源性兩類,通常以其前身或非活性狀態(tài)存在于體內,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大量釋放并變?yōu)榫哂猩锘钚缘奈镔|,在炎癥過程中對某些病理變化的發(fā)生發(fā)展發(fā)揮重要的介導作用。由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有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溶酶體成分和淋巴因子等,由血漿產(chǎn)生的炎癥介質包括激肽系統(tǒng)、補體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炎癥介質在炎癥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對炎細胞的趨化作用,導致炎性充血和滲出等變化。此外。有的炎癥介質還可以引起發(fā)熱、疼痛和組織損傷等。
1、血管活性胺包括組胺和5-羥色胺。
(1)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內。肥大細胞脫顆;蜓“寰奂舍尫沤M胺,多發(fā)生于組織損傷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組胺可引起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和微靜脈擴張,使微靜脈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對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是過敏性炎癥中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主要因素。
(2)5-羥色胺:又稱血清素,存在于肥大細胞、血小板和腸粘膜的嗜銀細胞中。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低濃度時有致痛作用。
2、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前列腺素和白細胞三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是二十碳不飽和脂肪酸,大量存在于細胞膜磷脂內。當細胞受到某些刺激或其他介質的作用及細胞損傷的情況下,細胞的磷脂酶(主要來自中性粒細胞溶酶體)被激活,促使AA從質膜磷脂釋放。AA經(jīng)釋放,立即經(jīng)過一系列代謝過程,形成前列腺素和白細胞三烯。前列腺素(如PGE2、PGI2)可引起血管擴張,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此外還可引起疼痛和發(fā)熱,并對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醫(yī)學.全.在.線.提供. quanxiangyun.cn。白細胞三烯(如LTB4)在炎癥中主要是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對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臨床上的某些抗炎治療,如阿斯匹林、消炎痛通過抑制AA代謝,糖皮質激素使AA難以從磷脂中釋出,均減輕炎癥反應。
3、溶酶體成分在炎癥過程中,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溶酶體中的酶性和非酶性成分可成為炎癥介質,其中中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質能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并對單核巨噬細胞有趨化作用;中性蛋白酶能降解膠原、基底膜、彈力蛋白、纖維素等,引起組織損傷和促進膿腫形成。
4、淋巴因子致敏的T淋巴細胞再次與相應的抗原接觸,可釋放多種淋巴因子。如巨噬細胞激活因子,可激活巨噬細胞,使其吞噬殺傷能力增強;移動抑制因子,可使巨噬細胞聚集于炎區(qū)局部;趨化因子,對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有趨化作用;皮膚反應因子又稱炎癥因子,能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升高;淋巴毒素,能殺傷帶有特異性抗原的靶細胞,引起組織變性壞死,淋巴因子在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和慢性炎癥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5、激肽系統(tǒng)炎癥時,組織損傷可活化凝血因子12,從而啟動了激肽系統(tǒng)、補體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激肽是由激肽原酶作用于激肽原而產(chǎn)生的。主要有緩激肽和舒血管肽。后者經(jīng)血漿氨基肽酶的作用,轉變?yōu)榫徏る。在炎癥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緩激肽,它具有使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顯著升高和較強的致痛作用。
6、補體系統(tǒng)與炎癥有關的主要是C3a、C5a和(C5b67。C3a、C5a亦稱過敏毒素,能促使肥大細胞祁血小板釋放組胺。C5a對吞噬細胞有強烈的趨化作用。C5b67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
7、凝皿系統(tǒng)炎癥時,通過激活凝血系統(tǒng)形成的纖維蛋白多肽具有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的作用,同時對白細胞有趨化作用。
8、纖溶系統(tǒng)纖溶系統(tǒng)激活后形成的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具有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對白細胞的趨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