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罷極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運動。筋膜得肝之氣血充養(yǎng)而強勁有力,活動自如,且能消除疲勞,故稱。(罷,讀作ba,免去、消除之意;極,疲困之意。罷極,即消除疲勞)
57.肝其華在爪:爪為筋之余,爪和筋均賴肝之氣血的營養(yǎng),爪甲之榮枯可反映肝之精氣的盛衰,故稱。
58.肝開竅于目:肝的經脈上聯(lián)于目系,目的視力有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營養(yǎng),故稱。
59.肝在液為淚:淚為肝之陰精所化,經肝氣疏泄至目,滋潤和保護眼目,肝氣收攝,使淚不外流,故稱。
60.肝在志為怒:怒為肝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xiàn)于外的一種情志變化,久怒則傷肝氣,故稱。
61.腎藏精: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62.精(醫(yī)學):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及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的統(tǒng)稱(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狹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而貯藏于腎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63.先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64.后天之精:又稱臟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臟腑代謝產生的精微物質。
65.天癸:是隨著腎中精氣的不斷充盛,產生的一種具有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
66.先天之本:指腎。因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
67.金破不鳴:指肺虛影響及喉而失音。
68.三余:即爪為筋之余,發(fā)為血之余,齒為骨之余。
69.腎為胃關:關,關卡。飲食之受納在于胃,便溺之排泄關乎腎,如同胃之出口、關卡,故稱。
70.腎主骨:因腎藏精,精生髓而養(yǎng)骨,骨的生理功能與腎精有密切關系,故稱。
71.腎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腦髓,皆由腎中精氣化生,故稱。
72.命門:①《內經》謂“命門者目也”。②《難經》始命門被賦予“生命之門”,它是先天之氣蘊藏之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
73.腎精:即腎所藏之精氣。
74.腎氣:腎精所化生之氣。
75.腎陰: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yǎng)、濡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作用。
76.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火,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興奮、化氣作用。
77.腎開竅于耳和二陰:耳主聽覺,聽覺系于腦,腎精化髓通于腦,腎精充則腦髓得養(yǎng)而聽覺靈敏,故稱。二陰,即前后陰。前陰主生殖和排尿,后陰主排便,均賴腎中精氣之氣化方可正常進行,故稱。
78.腎在志為恐:恐為腎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xiàn)于外的一種情志活動,腎氣虛則易恐,大驚卒恐則傷腎氣。
79.腎在液為唾:唾為腎中陰精所化,經腎之氣化而出于舌下的液體,腎氣封藏,可使唾不外逸,故稱。
80.七沖門:即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之上口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
81.飛門:指口唇!帮w”與“扉”相通,即門扇,由于口唇像門扇一樣自由開合,故稱。
82.戶門:即牙齒。戶,即門戶,引申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經齒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稱。
83.吸門:即會厭。會厭是食管與氣管的相會處,既是食物下達食管的必經之處,又是呼吸氣體的門戶,故稱。
84.賁門:即胃之上口。賁,奔也,食物經食道下行,經賁門直奔胃中,故稱。
85.幽門:即胃下口、小腸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經胃之受納、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時間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經此處下輸小腸,故稱。
86.闌門:即小腸下口與大腸上口相接處。闌,即遮攔,指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于此得到阻攔,故稱。
87.魄門:下極為魄門,即肛門。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體外,故稱。
88.六腑以通為用:由于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故稱。
89.中精之府:即膽。由于膽貯藏精汁,即膽汁,故名。
90.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91.太倉:又稱大倉,即胃。因胃有受納食物的作用,故稱。
92.水谷之海:即胃。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
93.胃氣:①狹義指構成胃,并維持胃進行功能活動的物質。②廣義指構成脾胃并維持脾胃運化功能的物質。③脾胃的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象和緩有力。
94.小腸主化物:小腸接受自胃傳送之食糜,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營養(yǎng)物質,由脾吸收轉輸,糟粕則由此下輸于大腸。
95.小腸主液: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從而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稱。
96.大腸主津:指大腸重新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參與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故稱。
97.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在人體五臟六腑之中,惟其最大,無以匹配,故稱。
98.三焦氣化: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對水液代謝的協(xié)調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
99.上焦如霧:霧,霧露。形容水谷精氣輕清而彌漫的狀態(tài)。指上焦心肺宣發(fā)水谷精氣如天降霧露的生理特點。
100.中焦如漚:漚,漚漬。是指胃對水谷腐熟為乳糜狀態(tài)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飲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稱。
101.下焦如瀆:瀆,溝渠。是對下焦大小腸、腎和膀胱滲泄水液,泌別清濁,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動描述。
102.決瀆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故稱。
103.奇恒之府: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奇,異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為中空性器官;功似臟,能貯藏精氣,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名。
104.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腎。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故稱。
105.元神之府:即腦。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
106.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肝腎精血相互滋生,陰液互相滋養(yǎng),且同具相火,故稱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
107.乙癸同源:即肝腎同源。古人根據五行學說將臟腑與天干相配,則肝屬乙木,腎屬癸水,故稱。
108.心腎相交:心火必須下降于腎,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與心陰共同涵養(yǎng)心陽,使心火不亢,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稱為心腎相交,又稱“水火既濟”。
109.形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形體,泛指人體的身形。狹義的形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結構。
110.官竅:泛指器官和孔竅。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個器官,簡稱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屬于官之范疇。竅有陽竅、陰竅。陽竅有七,一般稱七竅,是頭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個竅的合稱。頭面部的七竅,又稱上竅、清竅、陽竅。陰竅有二,指前后二陰(前陰尿道口和后陰肛門)。二陰,又稱下竅。
111.腠理:即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理,指皮膚的紋理。
112.皮腠:皮膚的紋理及皮膚與肌肉間隙處的組織,為腠理的組成部分。
113.肉腠:肌肉的紋理稱肌腠,又稱肉腠、分理。
114.月困:人體肌肉較豐厚處(膨大部分)。
115.溪谷: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為體內氣血匯聚之所,亦是經氣所在之處。大的縫隙處稱谷,小的凹陷處稱溪。
116.筋之府:即膝,因膝為筋匯集之處,故稱。
117.髓之府:即骨,骨內有腔隙,內藏骨髓,故稱。
118.腎之標:即牙齒。牙齒和骨骼的營養(yǎng)來源相同,均賴腎精滋養(yǎng)而生長,故稱。
119.目系:又稱眼系、目本,為眼球內連于腦的脈絡。
120.山根:突于兩眶之間連于額的部位,又稱安頁 、下極、王宮。
121.天柱:自額以下至鼻準,又稱鼻梁、鼻莖。
122.精明:即眼睛,為視覺器官,能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
123.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狀況,為心之外候,故稱。
124.金實不鳴:指肺為邪壅,影響及喉而失音。
五、簡答題
1.藏象學說,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內涵,各臟腑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藏象學說的形成基礎,大致有以下四方面:①古代解剖學的認識;②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③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④醫(y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2.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有:①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②五臟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3.臟腑,即內臟的總稱,包括臟、腑和奇恒之腑三類。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點不同作為區(qū)分臟與腑的主要依據的。
4.“滿而不實”是對五臟共同生理特點的概括.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所以五臟的精氣宜保持充滿,但必須要流通布散而不應郁滯!皩嵍粷M”是對六腑共同生理特點的概括,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所以六腑內應有水谷食物,但必須不斷傳導變化,以保持虛實更替永不塞滿的狀態(tài)。
5.五臟之精,是指五臟所藏的有濡養(yǎng)、滋潤和支撐本臟及其所屬的六腑、形體、官竅等作用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包括先天稟賦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五臟之氣,是指由五臟之精化生的無形而運行不息,以推動和調控臟腑生理機能的極細微物質,也是一身之氣分布于五臟的部分。五臟之氣可分陰陽:五臟之陰,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臟之陽,是五臟之氣中的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五臟之精氣陰陽之間的關系有以下三方面:①五臟藏精;②精化為氣;③氣分陰陽。
6.心主血脈包括主血(生血行血)、主脈兩大方面。心、脈、血三者密切相連,構成一個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之化生需“心陽化赤”作用,而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氣充沛激發(fā)心臟的正常搏動,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生理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起著主導作用,故稱“心主血脈”。
7.心主血脈和心藏神互相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支配,而心神又必須得到心血的濡養(yǎng)才能正常地進行。
8.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臟”之稱。
9.脾主升清,是指脾氣的升動轉輸作用,將胃腸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于心、肺等臟,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濡潤全身。
10.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將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1.脾主運化,以運為健。由于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運化功能,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而惡濕”。
12.①肝為剛臟:是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②肝主升發(fā):是指肝具有升生陽氣以啟迪諸臟,升發(fā)陽氣以調暢氣機的作用。
13.為陽臟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故稱為陽臟。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
14.①肺為華蓋:肺位于胸腔,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華蓋”之稱。②肺為嬌臟:肺臟生理上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為臟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yin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為。黄渌K腑病變,亦常累及于肺。③主宣發(fā)與肅降:肺主宣發(fā)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
15.肝為剛臟,是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
16.腎的生理特性是主蟄守位。主蟄,喻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是對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腎中相火涵于腎中.潛藏不露.以發(fā)揮其溫煦,推動等作用。
17.心主血脈,即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fā)揮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
18.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
19.腎陰,是腎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抑制、凝結等作用的部分,為一身陰氣之源,能滋養(yǎng)五臟六腑之陰,能抑制和調控臟腑的各種機能。各臟腑之陰虧虛,久必累及腎陰,導致腎陰不足.故病變發(fā)展到腎陰虧虛,則標志著一身陰氣的虧虛。
20.①治理調節(jié)呼吸運動;①調理全身氣機;③治理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④治理調節(jié)津液代謝。
21.因心藏神,神能馭氣統(tǒng)精,調節(jié)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而精藏于五臟之中而為五臟之精,五臟之精所化之氣為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推動和調控五臟的功能,因此,心神通過駕馭協(xié)調各臟腑之氣以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之目的,故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2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稱為肝失疏泄,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一為肝氣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傷肝,肝氣不舒.疏泄失職,氣機不得暢達,形成氣機郁結的病理變化,稱為“肝氣郁結”,臨床表現(xiàn)多見悶悶不樂,悲憂欲哭,胸脅、兩乳或少腹等部位脹痛不舒等。二是肝氣的疏泄功能太過,常因暴怒傷肝,或氣郁日久化火,導致肝氣亢逆,升發(fā)太過,稱為“肝氣上逆”,多表現(xiàn)為急躁易怒、失眠頭痛、面紅目赤、胸脅乳房常走竄脹痛,或使血隨氣逆吐血、咯血,甚則卒然昏厥等。
23.腎的主水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①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臟腑的促進作用:腎氣及腎陰腎陽對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之氣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氣的運化和輸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進和調節(jié)作用。腎氣及腎陰腎陽通過對各臟腑之氣及其陰陽的資助和促進作用,主司和調節(jié)著機體水液代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②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謝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后產生的濁液,通過三焦水道下輸于腎或膀胱,腎氣的蒸化作用下,分為清濁:清者回吸收,由脾氣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水道上騰于肺,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則化為尿液,在腎與膀胱之氣的推動作用下排出體外。只有腎陰腎陽協(xié)調平衡,腎氣的蒸化和推動作用發(fā)揮正常,輸于腎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濁,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24.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義有以下五個方面:①涵養(yǎng)肝氣: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養(yǎng)肝氣.使之沖和暢達,發(fā)揮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過而亢逆。②調節(jié)血量: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據生理需要調節(jié)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③濡養(yǎng)肝及筋目: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以濡養(yǎng)肝臟及其形體官竅,使其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④為經血之源:女人以血為本,肝藏血充足.沖脈血液充盛,是其月經按時來潮的重要保證。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
25.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①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肝的疏泄功能,能調暢氣機,使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暢達有序。氣能運血,氣行則血行,故說肝氣的疏泄作用能促進血液的運行,使之暢達而無瘀滯。氣又能行津,氣行則津布,故說肝的疏泄作用能促進津液的輸布代謝,使之無聚濕成水生痰化飲之患。②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分泌排泄:肝氣疏泄,調暢氣機,有助于脾胃之氣的升降,從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另一方面,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發(fā)揮,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③調暢情志:肝氣的疏泄功能,能調暢氣機,因而能使人心情舒暢,既無亢奮,也無抑郁。④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女子的排卵與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等,與肝氣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
26.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吸人自然界之清氣,并將吸人之清氣與谷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②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內布散于其它臟腑以濡潤之;③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泉。
27.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來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氣凝聚而成。膽汁生成后,進入膽腑,由膽腑濃縮并貯藏。貯藏于膽腑的膽汁,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②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這對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以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8.心腎不交指心腎陰陽水火關系失調的病變。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均能使兩者失去正常協(xié)調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失眠、心煩、多夢、心悸、怔忡、遺精等。
29.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受納水谷:受納,即接受和容納。指胃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②腐熟水谷:即胃氣對飲食物初步消化,并使之成為食糜的作用。
30.胃的生理特性有:①主通降,以降為和。由于飲食必先受納于胃,經胃氣的初步消化后,又必須在胃氣的通降作用下逐級向小腸和大腸傳遞,形成糞便經魄門排出體外,故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②喜潤惡燥。由于胃為腑,屬陽土,必賴充足津液的滋養(yǎng),才能正常發(fā)揮其受納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因而說胃喜潤惡燥。
31.女于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發(fā)生月經和孕育胎兒。女子胞的發(fā)育,全賴于“天癸”的作用。天癸,是人體內腎精、腎氣充盛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一種精徽物質,具有促進生殖器官的發(fā)育成熟和維持生殖機能的作用。只有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發(fā)育成熟,月經來潮,為孕育胎兒準備條件。人進入老年,由于“天癸”漸竭,就進入絕經期,形體衰老,胞宮萎縮而喪失生育能力。
六、論述題
1.二者的區(qū)別主要有:在解剖形態(tài)學方面,臟多為實質性臟器,腑多為空腔性器官;在生理特點方面,臟的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故需滿而不實,腑的特性是受盛和傳化水谷,故需實而不能滿;在臨床上,臟病多虛,腑病多實,所以治療上臟病宜補,腑病宜瀉。
2.心開竅于舌,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其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①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互聯(lián)系,手少陰之別絡連舌本。②心主血脈,而舌體血管豐富,外無表皮覆蓋,故舌色能靈敏地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tài)。③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心主血脈,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于舌,使之發(fā)揮鑒別五味的作用。④舌與言語、聲音有關,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的統(tǒng)領。因此,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亦可從舌上反映出來。
3.肺主行水主要有兩個方面:①通過肺氣的宣發(fā)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wèi)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wèi)氣的調節(jié)作用下有節(jié)制地排出體外。②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肺以其氣的宣發(fā)與肅降作用輸布水液,故說:“主行水”。
4.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動的繼續(xù)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后天之本”。
5.脾主運化分為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①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fā)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經脾氣的激發(fā)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臟,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yǎng)五臟六腑,外養(yǎng)四肢百骸、皮毛筋肉。②運化水液,是指脾氣的吸收、轉輸水精,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將胃和小腸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腸吸收的水液,由腎氣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經脾氣的轉輸作用上輸于肺。二是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液的上騰下達,均賴于脾氣的樞轉使之上行下達,暢通無阻,從而維持了水液代謝的平衡。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是脾主運化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同時進行的。兩者皆主要依賴脾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