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術一
骨髓穿刺(簡稱骨穿),是采用骨髓液的一種技術。骨髓液檢查目的,主要是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其次是寄生蟲和細菌學檢查,以協(xié)助診斷血液病、傳染病和某些寄生蟲病!
心理指導:
1.向病人說明骨穿診斷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類血細胞的“制造廠”,是人體內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組織。診斷血液病常需做骨穿。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疾病,其特征為白細胞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異常增生。常規(guī)的抽血化驗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細胞的變化,不能準確反映出造血系統(tǒng)的變化。抽取骨髓液作檢查,既能診斷白血病又能區(qū)分其類型,為治療提供相應的資料。
2.消除病人思想顧慮,以取得合作。說明骨髓檢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極少量的,一般約0、2g,而人體正常骨髓量平均約為2600g。身體內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細胞,因此,骨穿對身體沒有影響。
3.骨穿操作簡單,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將穿刺針刺入骨髓,在骨髓抽取的瞬間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覺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馬上起床活動。
檢查前指導: 1.穿刺前做普魯卡因皮試。
2.骨穿部位:骨髓存在于人體扁骨內,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髂前上棘,其優(yōu)點是骨面較平,易行固定,操作方便,無危險性。此外還可取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根據(jù)穿刺部位選擇適當體位,如仰臥、坐位或側臥位!
術后指導:
1.穿刺點覆蓋的敷料勿浸濕,以防感染,3天后右取下。
2.穿刺點如有出血應及時報告醫(yī)護人員。
方法:
1.選擇穿刺部位:
1)骼前上棘穿刺點,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該部骨面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無危險性;
2)骼后上棘穿刺點,位于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3)胸骨穿刺點,胸骨柄或胸骨體相當于第1、2肋間隙的位置,胸骨較。s1.0cm左右),其后方為心房和大血管,嚴防穿通胸骨發(fā)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豐富,當其他部位穿刺失敗時,仍需作胸骨穿刺;4)腰椎棘突穿刺點,位于腰椎棘突突出處。
2.體位: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時,病人取仰臥位。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臥位。骼后上棘穿刺時應取側臥位。
3.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術者帶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膚、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shù)拈L度上(胸骨穿刺約1.0cm、骼骨穿刺約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穿刺,則應保持針體與骨面成30-40度角),當針尖接觸骨質后則將穿刺針左右旋轉,緩緩鉆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肉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若穿刺針未固定,則應再鉆入少許達到能固定為止。
5.拔出針芯,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若針頭確在骨髓腔內,抽吸時病人感到一種輕微銳痛,隨即有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為宜。如作骨髓液細菌培養(yǎng),需在留取骨髓液計數(shù)和涂片制標本后,再抽取1-2ml。
6.將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載玻片上,急速作有核細胞計數(shù)及涂片數(shù)張備作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則可能是針腔被皮膚或皮下組織塊堵塞或干抽,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鉆入少許或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帶有血跡時,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左手取無菌紗布置于針孔處,右手將穿刺針一起拔出,隨即將紗布蓋于針孔上,并按壓1-2min,再用膠布將紗布加壓固定。
注意事項:
1.術前應做出、凝血時間檢查,有出血傾向患者操作時應特點注意,對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與穿刺針必須干燥,以免發(fā)生溶血。
3.穿刺針頭進入骨質后避免擺過大,以免折斷;胸骨穿刺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側骨板。
4.抽吸液量如為作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不宜過多,過多會使骨髓液稀釋,影響有核細胞增生度判斷、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結果。
5.骨髓液取出后應立即涂片,否則會很快發(fā)生凝固,使涂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