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表劑;
麻黃中湯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傷寒無汗服之宜、
方中加術(shù)治濕痺、去桂加苡亦能醫(yī)。
桂枝湯治太陽風(fēng)、芍藥甘草姜棗同、加重桂枝治奔豚、倍用芍藥腹痛松、
或加葛根醫(yī)項強(qiáng)、或加大黃表里通。
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寒溫有奇功。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xì)辛半夏兼五味。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飲清輕劑、風(fēng)溫咳嗽服之消。
麻杏石甘湯法良、四藥組合有擅長、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疏泄效能彰。
銀翹散主上焦疾、竹葉荊牛薄荷鼓、甘桔蘆根涼解法、風(fēng)溫初感此方醫(yī)。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燥、解表清熱此為良。
九味羌活用防風(fēng)、細(xì)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發(fā)汗祛風(fēng)可建功。
蔥鼓湯原肘后方、同煎蔥鼓代麻黃、或加麻黃葛根用、傷寒無汗項背強(qiáng)、
或添梔翹與甘桔、薄荷竹葉效均良 。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姜、
程氏除桔羌石芷、加入丹地二母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鼓生蔥桔梗隨、棗草薄荷共八味、滋陰發(fā)汗最相宜。
蔥白七味外臺方、新鼓葛根與生姜、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效驗彰。
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內(nèi)傷外感此方推。
二:瀉下劑;
大承氣湯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樸標(biāo)、救陰瀉熱功偏擅、急下陽明有數(shù)條、
去硝名為小承氣、調(diào)胃只用硝黃草、小承氣內(nèi)加羌活、中風(fēng)便秘三化超。
十棗湯用遂戟花、強(qiáng)人伏飲效堪夸、控涎丹用遂戟芥、葶藶大棗亦可加。
黃龍湯即大承氣、加入?yún)w甘桔比、生姜紅棗同煎服、攻補(bǔ)兼施通便秘。
三:和解劑;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同、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蒿芩清膽碧玉須、苓夏陳皮枳竹茹、少陽熱重寒輕證、胸痞嘔惡總能除。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桔實甘草俱、此是陽邪成厥逆、清熱散郁平劑扶、
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實易殼功效殊。
半夏泄心黃連芩、干草干姜與人參、大棗和中治虛痞、法在調(diào)陽而和陰。
逍遙散用當(dāng)歸芍、柴芩術(shù)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調(diào)經(jīng)八味丹梔著、
若加生地或熟地,黑逍遙散名亦高。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fēng)白術(shù)煎丸酌、補(bǔ)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yī)便錯。
四:表里雙解劑;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芍棗姜、往來寒熱心下滿、柴胡承氣加減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五:清熱劑;
白虎湯清氣分熱、膏知甘草梗米入、精傷口渴宜急投、氣虛加參最相得、
加桂加術(shù)用不同、溫瘧濕溫宜辯別。
清營湯是鞠通方、暑入心包營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銀翹竹葉煎服康、
去銀連地與丹參、加蓮用心清宮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熱在營血服之安。
普濟(jì)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蘭根侶、升柴馬勃連翹陳、僵蠶薄荷為未咀、
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效力普。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均可入、肺熱喘咳此方施。
清溫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靈、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化班白虎為基礎(chǔ)、加入犀玄除神昏。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dāng)歸合、肝經(jīng)濕熱力可排。
黃芩湯用甘芍并、二陽合利棗加烹、潔古芍藥去大棗、歸黃香草連桂檳。
白頭翁湯治熱利、黃連黃柏秦皮備、若加阿膠與甘草、產(chǎn)后虛利稱良劑。
青蒿鱉甲知地丹、陰分伏熱此劑攀、夜熱早涼無汗者、從里泄外服之安。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熱、中焦燥實服之消。
玉女煎中熟地黃、滋陰清胃效力強(qiáng)、石膏知母麥冬膝、煩熱失血牙痛良。
瀉心湯是仲師方、并用芩連及大黃、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然康。
導(dǎo)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dāng)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fù)卖c牙宣。
六:祛暑劑;
清暑益氣用洋參、竹葉知母荷梗增、麥冬甘斛連瓜翠、氣陰耗傷此方能。
新加香薷豆樸先、驅(qū)暑解表功效堅、或加銀翹豆易花、太陰暑溫須當(dāng)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