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又云:是經(jīng)多氣少血。
『難經(jīng)』曰:胃重二斤一兩。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于脾肺,宣布于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見圖四十四)。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nèi)間;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別,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見圖四十五)。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后大迎頰車里,耳前發(fā)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nèi),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街逢,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足趾內(nèi)間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jīng)盡已。
按:足陽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傳寫之誤。
注:●足陽明胃經(jīng)之脈,起于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從巨□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后下廉,復交本經(jīng)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quanxiangyun.cn/rencai/,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jīng),循發(fā)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頜厭穴,復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臟腑。
●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內(nèi)廉不容穴也;從不容循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夾臍天樞穴也;從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入氣街中,氣沖穴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謂前之屬胃絡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氣街穴,會沖脈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經(jīng)者脾關穴也。
●抵伏兔至伏兔穴下,從伏兔行陰市穴、梁丘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等穴,下循脛外廉,豐隆穴也;從豐隆循解溪穴,下足跗,沖陽穴也;從沖陽行陷谷穴內(nèi)庭穴,入次趾外間也。
●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下入次趾外間;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厲兌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陰脾經(jīng)也。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經(jīng),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街,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nèi)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胃之經(jīng)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再下三分名四白,巨□鼻孔旁八分。
地倉俠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庫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內(nèi)門,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quanxiangyun.cn/kuaiji/巨陳,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存。
氣街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髀關膝上尺二許,伏兔髀下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記,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再下二寸下廉穴,復上外踝上八寸,卻是豐隆穴當記。解溪則從豐隆下,內(nèi)循足腕上陷中,沖陽解下高骨動,陷谷沖下二寸名,內(nèi)庭次指外岐骨,厲兌大次指端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是其穴也。
●從承泣直下三分,顴空骨內(nèi),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
●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穴也。
●從巨□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地蒼穴也。
●從地倉行□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大迎穴也。
●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cè)臥開口取之,頰車穴也。
●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cè)臥合口有空取之,下關穴也。
●從下關上行額角,入發(fā)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頭維穴也。
●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jié)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人迎穴也。
[10]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nèi)貼氣喉,水突穴也。
[11]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jié)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氣舍穴也。
[12]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缺盆穴也。
[13]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氣戶穴也。
[14]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穴也。
[15]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
[16]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
[17]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乳中穴也。
[18]從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
[19]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開中行二寸,不容穴也。
[20]從不容穴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承滿穴也。
[21]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梁門穴也。
[22]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關門穴也。
[23]從關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24]從太乙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滑肉門穴也。
[25]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天樞穴也。
[26]從天樞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外陵穴也。
[27]從外陵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大巨穴也。
[28]從大巨下三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
[29]從水道下二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歸來穴也。
[30]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31]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紋中,髀關穴也。
[32]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
[33]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
[34]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35]從梁門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cè)者,犢鼻穴也。
[36]從犢鼻下行,胻骨外側(cè)大筋內(nèi)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
[37]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38]從上巨虎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39]從條口下行一寸,兩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40]從下巨虛復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41]從豐隆內(nèi)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42]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沖陽穴也。
[43]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jié)后陷中,陷谷穴也。
[44]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jié)前岐骨外間陷中,內(nèi)庭穴也。
[45]從內(nèi)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圖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