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graydragon——對上古文化史(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前后),除了考古成就,在文獻上,我們的認識,幾乎是空白。而《傷寒雜病論》寫作的原始素材,正是在這段時間區(qū)域內發(fā)展而來的。我們今天所稱道的中醫(yī)經方,屬于上古醫(yī)學。而金元以后興起之醫(yī)學,屬于中古醫(yī)學,直到明清瘟病,其中不可否認,混入了上古醫(yī)學的些許氣質。上古時代,是文化的萌芽期,思維極其樸素,甚至可以用簡單來形容。很多后來具有影響力,占據統治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陣地的所謂陰陽、易、五行、道、儒等學說,從文化發(fā)生的角度來分析,在上古時代的早期和中期不可能產生,它們的萌芽應該是在中晚期。這些思想文化今天看來不科學,不高級,但與上古人類的思維素質相比,已經是大“巧”而非常高級、成熟、體系化了。
然而中草藥治療疾病的經驗,出于中華古人類生存的本能需要,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漫長的艱難探索。所謂醫(yī)、食、住、行,是人在地球上生存的基本內容。沒有醫(yī),人種的繁衍必將面臨中斷的危機。在神農嘗百草這個傳說中,蘊涵的更是一個氏族的期望與重負,所以,這些部落的疾醫(yī)才能不顧個人安危,日嘗百草而中七十余毒。
所以,藥物的治療實踐經驗,其產生遠先于我們現在所稱道的陰陽五行、易等這些所謂的中國古典文化思想之形成成熟。換一個角度來說,用陰陽五行、易等體系化思想來試圖解讀極其樸素的中藥,是把上古人類想的太聰明了,而褻瀆了他們的天真。
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實際是大“巧”,古之人自始而有欺詐之心。但上古時代早中期的人類,天性淳樸,用《
黃帝內經》的話來說,是“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上古天真論》描寫的宛如世外
桃源,實際情況當然沒這么好,畢竟上古人類的生存條件殘酷苛刻得多,還有如部落的祭殺等兇殘行為,這也是文明尚處低級,思維不夠發(fā)達所導致,可看作天性淳樸之劣性面,不喜歡的就殺掉,可見其思維之單純。
《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民食果裸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文字描敘了上古人類的日常生活圖景片段,也正是在這種日常的采集勞作中,上古人類逐步獲得了單味藥物的應用經驗?脊艑W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期,稱為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代的陜西西安半坡氏族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yè),對粟、水稻的栽培,這說明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植物的認識已經相當豐富并能有意識加以利用。但單味藥物應用經驗的首次獲得,仍然是毫無意識毫無動機,是通過身體的反復嘗試才猛然意識到的,其單純一如雙手探入溪水中而感到的冰洌。這種思維支配是極其簡單的一一對應,沒有轉折。而由無意識的經驗獲得上升到有意識的探索認知,這是思維的發(fā)展。從單味藥物的經驗把握,到復方的偶然發(fā)生然后有意識去試驗掌握,再開始新一輪復方的探索,這是思維的高級化。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點出了中醫(yī)經方諸多方證的產生規(guī)律,這一過程,是古人腦力、思維能力的不斷增強,由簡單而逐漸發(fā)展到復雜,再復雜。
根據一些史料研究,春秋時期,陰陽、易、五行、道、儒等體系化思想開始初步萌芽,在戰(zhàn)國時期進一步爭鳴,最終在兩漢時期得以成熟。筆者不考據這些思想的實質性內容,僅僅從腦力、從思維的角度來分析,說明最遲在兩漢時期,知識分子的腦力已經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剖析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收集信息數據的能力、對知識進行體系化的能力等,同時因語言文字的傳播,他們有條件面對大量的古人類遺產,第一手資料。而這說明,在兩漢時期寫作《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醫(yī)學著作,其客觀條件已經成熟。至于由誰來寫,以怎樣的形式,怎樣的內容來寫作,自不待后人擔心。
最終,東漢時期的傷寒流行,使這本醫(yī)學典籍橫空出世卻又隱晦被篡改而撲朔迷離,但它終究是幸運的,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尚能讀到其中的片段,隱晦而探尋其真面目。而如《漢書*藝文志》所載,“醫(y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這些醫(yī)學典籍卻是再也無法看到了,它們是華夏失落的文明。至于《傷寒雜病論》的本來面目,恐怕也只能乘坐時光快車去請問張仲景本人。而在感嘆之余,追思其時寫作文稿,而能一覽當時所存之醫(yī)學文獻,能親受經方宗師之所傳授,心情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激動!因為,這是華夏文明的驕傲。也就在此之后,一次古文明的播種、耕耘、收獲的輪回在華夏這片土地上走到了盡頭。曾有學者指出,東漢之后,中國的古典文化思想驟然中斷。上古醫(yī)學,到東漢時期,剎那間閃射出耀眼光芒,然后驟然熄滅而幾成絕響。
此后的一千七百年,是陰陽五行醫(yī)學思想滋生、發(fā)展、壯大的時空,自張元素揭開中古醫(yī)學的面紗,從此中國醫(yī)學走上了另一條尷尬的不歸路。
中醫(yī)陰陽五行體系:中古醫(yī)學,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成熟于兩漢,興盛于金元,爭鳴于明清,教學于當代各中醫(yī)高校。
中醫(yī)經方體系:上古醫(yī)學,肇始于春秋戰(zhàn)國之前(源頭上溯自新石器時代),成熟于兩漢,隱沒篡改于晉,復蘇于宋,爭鳴于明清,東漸于日本,陪襯于當代。《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yī)學透視(1)——《史記·扁
鵲倉公列傳》考
http://jfbbs.ctzy。net/read.php?tid=739
《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yī)學透視(2)——《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考
http://jfbbs.ctzy。net/read.php?tid=754
《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yī)學透視(3)
故露馬腳,示人以故——從《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命名規(guī)則談起
http://jfbbs.ctzy。net/read.php?tid=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