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鏈接: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ya09/ya09_00514/
打開網(wǎng)頁后,右擊,迅雷下載即可。
此書是日本香川德修所著。享保辛亥(1731年)刊刻。其論藥力辟空論玄談,求真求實,為歷代本草中罕見的新銳之作。
如所選藥物均不錄四氣五味,認(rèn)為藥物不由氣味,而是“以藥之才能”取效。其論
半夏,率眾門人親自嘗試,知生半夏煎湯無毒,“只覺有
少辛澀氣味耳”。認(rèn)為半夏“決不可制”。論
甘草與
大戟、
甘遂、
芫花、
海藻相反,認(rèn)為“非可必然之事”,不可拘泥。論引經(jīng)報使及五臟六腑補(bǔ)瀉氣味用藥,乃“張元素為之俑,升降浮沉陰陽始于李杲。此皆近世醫(yī)家之所尊信奉事,日用首務(wù),而究之俱是空論,無益治事,勿泥此等區(qū)區(qū)之言!
此外,論
茯苓赤白之別,
當(dāng)歸首尾之用,皆為穿鑿牽合之論。論
升麻升陽明清氣,
柴胡升少陽清氣,是附會陋說,是“一
盲引群盲”。將本草中常見安魂魄、定精神、益智慧、強(qiáng)陰陽等語,視為道家惑世誣民、媚俗啖利之邪說,是“道家方士誑罔之腐談”。
-------------------
-------------------
淡不是這么扯的,小國寡民,不懂裝懂。性味是基礎(chǔ),這都不講,怎么加減?
-------------------
我對中藥的認(rèn)識即是如此。不講歸經(jīng),只講藥物靶向部位;不講藥物氣味,只講藥物作用;但我講藥性的寒與熱,因為寒性藥用于熱性病,熱性藥用于寒性病。
-------------------
我下了此書,可惜根本念不成句,因為太多的字不認(rèn)識了。很遺憾!樓主可否校訂一下出版呢?如果想出版的話,我可幫你聯(lián)系出版社。
-------------------
我看了此書正文,下面把甘草的論述摘錄如下:
[試勘]:和眾藥、緩眾味、治咽痛、去莖中痛、解百毒。
[撰修]:凡撰甘草,取于舶貨來,呼為南京甘草,赤皮斷紋堅實長直、內(nèi)色鮮黃、味至甘者為佳。用時水洗,削去外皮,剉細(xì)。勿用粗大有節(jié)、內(nèi)色帶黑或茶褐色味惡者。古人有
炙甘草法,至今觀之,未見炙補(bǔ)生瀉之實然。故炙不炙不可必別,又有頭尾吐人說及別用
甘草梢者,乃后人過鏨之所致,亦不足取。凡用酒浸蒸酥涂炙,漿水炙熟,長流水蘸濕炙熟或炮等制,皆不可用。此邦近年出甘草唯官園重之,世間未多見也!
[辨正]:甘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不止
水腫鼓脹,大凡痞塊、
疳積、
嘔吐、酒客之病,亦皆宜退甘味,但偏嗜甘者,不在此限。小兒多加甘草,可也。甘味中,唯甘草為最,故在此論及焉,其它甘味可以類推也!
-------------------
對栝蔞根的論述如下:
[試勘]:療
咳嗽、身熱、膚干、口燥、煩渴、腹?jié)M腸胃中痼熱,
瘰疬結(jié)核,
胃熱口瘡。消腫、通乳、行津液,撲
痱子粉汗?fàn)F。
-------------------
這本書確無玄說,好是好,可總覺得還差些什么。差什么呢?差的是和《
傷寒論》中的用法相結(jié)合來論述。比如
黃芩,應(yīng)該把《傷寒論》中甘草
瀉心湯中用黃芩、
小柴胡湯中用黃芩、
葛根芩連湯中用黃芩等方中對黃芩的使用規(guī)律,把仲景的用法與此書的論述結(jié)合在一起,也許就切實合用了。
-------------------
此書對
桔梗的論述:
[試勘]:療咽喉腫痛,胸
脅痛,胸膈滯所,目赤腫痛,口舌生瘡,
喉痹排膿。
而我對桔梗的看法如下:
[功用]桔梗有點溫,作用于胸膈以上,有向上向外的發(fā)散作用。當(dāng)胸膈以上有郁熱、郁痰的時候使用,利于熱、痰等的排除。仲景用桔梗湯所治喉痛,乃熱郁于上所致,非真熱也。
[鑒別]:桔梗與
梔子皆解郁熱,但桔梗的作用向上向外,而梔子的作用向下。且梔子性寒,用于胸膈火郁而煩及濕熱
黃疸證。
-------------------
每個人包干幾頁字,把這個整理出來,大家共享多好呀,同意的請加入
-------------------
庸醫(yī)誤人!
內(nèi)容來自Android手機(jī)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