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隋 巢元方
咳嗽者,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受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里,皆稟氣受于肺。以四時更王,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感受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
五臟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側(cè),兩 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受于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臟之咳也。
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受于胃,關(guān)受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又有十種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nèi)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xù)續(xù)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診其右手寸口,名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jīng)也。其脈浮則為陽,陽實者,病腹?jié)M,善喘咳。微大為肝痹,咳引小腹也?人悦}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惹覈I,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龋撔發(fā)熱,脈小堅急者死。咳且羸瘦,脈形堅大者死?榷尿血,羸瘦脈大者死。
肺感受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jīng)久不瘥者也。凡五臟俱有咳嗽,不已,則各傳其腑。諸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寒氣聚受于胃而關(guān)受于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
肺主氣,候皮毛。氣虛為微寒客皮毛,入傷受于肺,則不足,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宣和,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上肺間,不得宣發(fā),故令咳而短氣也。
夫咳嗽上氣者,肺氣有余也。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肺主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此為邪搏受于氣,氣壅不得宣發(fā),是為有余,故咳嗽而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而面目 腫,氣逆也。
久咳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氣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面腫,其則唾膿血。
咳嗽膿血者,損肺損心故也。肺主氣,心主血,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嗽傷受于陽脈,則有血。血與氣相隨而行?人詷O甚,傷血動氣,俱乘受于肺,肺與津液相搏,蘊結(jié)成膿,故咳嗽而膿血也。
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人詷O甚,傷受于經(jīng)絡(luò),血液蘊結(jié),故有膿血。氣血俱傷,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quanxiangyun.cn/Article/,與膿相雜而出。
呷嗽者,猶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受于痰,上搏喉咽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其與咳嗽大體雖同,至受于投藥,則應(yīng)加消痰破飲之物,以此<目錄>卷之十四\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肺主受于氣,候皮毛。人有運動勞役,其氣外泄,腠理則開,因乘風取涼,冷氣卒傷受于肺,即發(fā)成嗽,故為暴氣嗽。其狀,嗽甚而少涎沫。
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腑臟,宣發(fā)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炔∮煞翁摳形⒑,寒搏受于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遂不下,故為咳逆。其狀,咳而胸滿氣逆,膊背痛,汗出,尻、陰股、膝、 、 、足皆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先以鼻納氣,乃閉口,還復以鼻納氣,咳則愈。
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
又云∶還向反望、倒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熱也。
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嗽者,是肺極虛故也。肺既極虛,氣還乘之,故連年積月久不瘥。夫氣久逆不下,則變身面皆腫滿。表里虛,氣往來乘之故也。
肺虛感微寒而成咳?榷鴼膺聚受于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肺感受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逆氣,虛則邪乘受于氣,逆奔上也。肺氣虛極,邪則停心,時動時作,故發(fā)則氣奔逆乘心,煩悶欲絕,少時乃定,定后復發(fā),連滯經(jīng)久也。
五臟皆稟氣受于肺,肺感微寒則咳嗽也。寒搏受于氣,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逆上,氣上則五臟傷動,動受于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此是肺咳連滯,氣動受于胃而嘔吐者也。
又有季夏脾王之時,而脾氣虛不能王,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謂之脾咳。其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發(fā)。脾與胃合,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其狀,咳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
凡諸咳嗽,甚則嘔吐,各隨證候,知其腑臟也。
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受于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氣也。
卷之十四 淋病諸候(凡八論)
諸淋者,由腎虛膀胱熱故也。膀胱與腎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受于胞,行于陰,為溲便也。腎氣通受于陰,陰,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飲食不節(jié),喜怒不時,虛實不調(diào),則腑臟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膀胱,津液之府,熱則津液內(nèi)溢而流于睪,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積受于胞,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數(shù)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其狀,小便出少起數(shù),小腹弦急,痛引受于齊。
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諸淋形證,各隨名具說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之諸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邪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淋、數(shù)小便。
又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內(nèi)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極力一通,令內(nèi)曲入,利腰髖,治淋。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jié)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邪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石淋、莖中痛。
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與腎為表里,膀胱熱,熱氣流入于胞,熱則生實,令胞納氣脹,則小腹?jié)M,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余瀝是也。亦曰氣癃。診其少陰脈數(shù)者,男子則氣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足踵布膝,除癃。
又云∶偃臥,以兩手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口納氣,腹脹自極,以鼻出氣七息,除氣癃,數(shù)小便,莖中痛,陰以下濕,小腹痛,膝不隨也。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受于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受于陰。其狀∶尿留莖內(nèi),數(shù)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fā)也。
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受于腎,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亦有宿病淋,今得熱而發(fā)者,其熱甚則變尿血。亦有小便后如似小豆羹汁狀者,蓄作有時也。
血淋者,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jīng)絡(luò),循環(huán)腑臟。其熱甚者,血則散失其常經(jīng),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
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zhàn),然后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于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zhàn)寒而成淋,正氣勝則戰(zhàn)寒解,故得小便也。
卷之十四 小便病諸候(凡八論)
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虛寒,胞滑故也。腎為臟;膀胱,腎之腑也,其為表里,俱主水。
腎氣下通受于陰,腑既虛寒,不能溫其臟,故小便白而多。其至夜尿偏甚者,則內(nèi)陰氣生是也
小便數(shù)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俱主水,腎氣下通受于陰。此二經(jīng)既虛,致受于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shù)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shù)起也。
診其跗陽脈數(shù),胃中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踵布膝,除數(shù)尿。
又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斜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小便數(shù)
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受于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尺脈實,小腹牢痛,小便不禁。尺中虛,小便不禁。腎病小便不禁,脈當沉滑,而反浮大,其色當黑反黃,此土之克水,為逆,不治。
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此二經(jīng)為表里;而水行受于小腸,入胞者為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于胞,熱氣大盛,故結(jié)澀,令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急。甚者,水氣上逆,令心急腹?jié)M,乃至受于死。
診其脈,緊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jīng)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腸,入胞為小便。
熱氣在于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微,故但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浮,小便難。尺脈濡,小便難。尺脈緩,小便難有余瀝也。
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受于水故也。膀胱為足太陽,腎為足少陰,二經(jīng)為表里。
腎主水,腎氣下通受于陰。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為津液之腑,腑既虛冷,陽氣衰弱,不能約受于水,故令遺尿也。
診其脈來過寸口,入魚際,遺尿。肝脈微滑,遺尿。左手關(guān)上脈沉為陰,陰絕者,無肝脈也,苦遺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內(nèi)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極力一通,令內(nèi)曲入,利腰髖,治遺尿。
夫人有受于眠睡不覺尿出者,是其稟質(zhì)陰氣偏盛,陽氣偏虛者,則膀胱腎氣俱冷,不能溫制受于水,則小便多,或不禁而遺尿。
膀胱,足太陽也,為腎之腑。腎為足少陰,為臟,與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陰陽,日入而陽氣盡則陰受氣,至夜半陰陽大會,氣交則臥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從膀胱入于胞為小便,夜臥則陽氣衰伏,不能制受于陰,所以陰氣獨發(fā),水下不禁,故受于眠睡而不覺尿出也
胞轉(zhuǎn)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為胞轉(zhuǎn)。其病狀∶齊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便應(yīng)下,便強忍之,或為寒熱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還迫受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yīng)入不得入,內(nèi)溲應(yīng)出不得出,外內(nèi)相壅塞,故令不通。此病至四五日,乃有致死者。飽食、食訖,應(yīng)小便而忍之,或飽食訖而走馬,或小便急因疾走,或忍尿入房,亦皆令胞轉(zhuǎn),或胞落,并致死。
卷之十四 大便病諸候(凡五論)
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diào),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jié)故也。
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榮衛(wèi),其糟粕行之受于大腸以出也。五臟三焦既不調(diào)和,冷熱壅澀,結(jié)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并,結(jié)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
又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爾者,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干澀,故大便難。
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難,所以爾者,為津液枯竭,致令腸胃干燥。
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jīng)也。脈沉為陰,陰實者,病苦閉,大便不利,腹?jié)M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右手關(guān)上脈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牢狀,大便難。脈緊而滑跗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大便難而腳痛,此虛寒從上向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偃臥,直兩手,捻左右脅。除大便難、腹痛、腹中寒。口納氣,鼻出氣,溫氣咽之數(shù)十,病愈。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diào),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jié),壅塞不通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不息九通,微鼻出氣
大便失禁者,由大腸與肛門虛弱冷滑故也。肛門,大腸之候也,俱主行糟quanxiangyun.cn/jianyan/粕,既虛弱冷滑,氣不能溫制,故使大便失禁。
關(guān)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nèi)關(guān);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guān)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wèi)不通故也。陰氣大盛,陽氣不得榮之,曰內(nèi)關(guān)。陽氣大盛,陰氣不得榮之,曰外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則陰陽氣痞結(jié),腹內(nèi)脹滿,氣不行于大小腸,故關(guān)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又風邪在三焦,三焦約者,則小腸痛內(nèi)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而手足寒者,為三陰俱逆,三日死也。
診其脈來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大小便難者,由冷熱不調(diào),大小腸有游氣,游氣在于腸間,搏受于糟粕,溲便不通流,故診其尺脈滑而浮大,此為陽干受于陰,其人苦小腹痛滿,不能尿,尿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正坐,以兩手交背后,名曰帶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反叉兩手著背上,推上使當心許, 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虛羸也
點擊查看:<<諸病源候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