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
葛根湯
一、項背拘急
劉渡舟醫(yī)案:劉某菜,男,41歲;疾∫讶,項背強緊,顧盼俯仰不能自如,
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稱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
脫肛與后重等癥。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辨為桂枝加
葛根湯證,其大便溏薄,肛腸下墜后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為“太陽陽明合病”。處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
姜12克,炙
甘草lo克,
大棗12枚。
服藥后,不須吸粥,連服7劑,諸癥霍然。
(《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40)
按語:本證在項背強急的同時,并見下利、下墜與脫肛,實補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證,每獲效驗。劉老認為,本方用于治療風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頜關節(jié)炎等,亦有較好療效。
二、
痢疾 蒲輔周醫(yī)案:陳某某,男,4歲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
發(fā)熱,惡心
嘔吐,4小時內抽風2次,因
昏迷而急診入院;純捍蟊愠誓撗獦,有里急后重現(xiàn)象,當時診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藥物及溫濕布裹身。翌日,面色轉灰暗,寒戰(zhàn)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時,方得呼吸均勻。復溫后第二天開始,每日上午發(fā)生寒戰(zhàn),且有紫紺,肢涼,午后高熱(42—43℃)無汗,時有語妄躁動,每日下利膿血便20余次,脹,里急后重,無嘔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漸減少,出現(xiàn)粒細胞減少征(白血球總數(shù)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養(yǎng):福氏痢疾桿菌陽性。耐藥試驗:對多種抗菌素等藥物不敏感,于26日請我院中醫(yī)會診。診時息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jié)M不硬,午前寒戰(zhàn),午后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質色淡,苔薄白而膩。證由暑濕內伏,新涼外加,表郁里結,以致升降阻滯,營衛(wèi)不通。若單治其里則伏邪不得外越,內結必然更甚,病為正虛邪實。幸胃氣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陽明,和營衛(wèi),開玄府之閉,達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
桂枝加葛根湯: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
炙甘草3克,
生姜2片,大棗2枚。
上藥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時服30毫升。藥后另服
荷葉、炒
粳米煎湯。仿
桂枝湯服法以助汗。藥后當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無汗,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今晨無寒,但仍有膿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l 964;<8>:13)
按語:本為中毒痢疾,高熱、膿血便,但面白、肢涼、惡寒戰(zhàn)栗較為明顯。據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熱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溫之劑開表達邪,逆流換舟,使表開則里暢,熱去而痢停。非善讀仲景書之人決無此稻略也。
三、
落枕 程昭寰醫(yī)案:馬某某,男,18歲;悸湔,每年3—5次,發(fā)作時頭不能側顧,項強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發(fā)作針刺按摩3—5次,即能獲效。但偶感風寒,旋又發(fā)作,偶有汗出、怕風,要求服中藥斷其根,乃用湯藥。就診時見:舌質談,苔薄白,脈浮遲。余曰:疏一方,發(fā)作時服3劑,再發(fā)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棗5個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
當歸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發(fā)。
傷寒心悟1989:81)
按語:落枕常發(fā),發(fā)則見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脈浮遲,桂枝加葛根湯證備,是用之即效。
四、
斜頸(
痙攣性斜頸)
王立恒醫(yī)案;王某,男,32歲,1980年8月5日初診。自訴5小時前,無故突然頭呈陣發(fā)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傾斜。曾在某縣醫(yī)院肌注
氯丙嗪50毫克,慶大霉家8萬單位治療,病情無好轉,急來我院診治。察舌質談,苔薄白,脈緩。體檢:發(fā)作時先是頭呈不規(guī)則的細小的動搖,繼則頭逐漸向右上方傾斜或后仰,下頜向對側扭轉并稍上,口張難合,兩目上翻,并伴有項背強急,自汗,惡風,咽干。每5—10分鐘發(fā)作一次。西醫(yī)診斷:痙攣性斜頸。中醫(yī)辨證為外邪侵襲,營衛(wèi)失調,太陽經輸不利,津液不布,筋脈失養(yǎng)。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流利經脈,方用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棗5個 生姜3片。水煎服,1日l劑,分2次服。服藥2帖,病告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fā)。
(國醫(yī)論壇l 990;(1>:18)
按語:痙攣性斜頸為神經系統(tǒng)疾病之一,主要由頸服、胸鉸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隨意的收縮而產生的痙攣,局中醫(yī)“痙病”范疇。本案兼見自汗、惡風、脈緩,故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五、痙證(
僵人綜合征)
張振東醫(yī)案:王某,女,52歲。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
抽搐疼痛,漸至頸項強,下肢僵直瘛縱,不能下地,伴發(fā)作性呼吸困難,甚則窒息。經某醫(yī)院診斷為僵人綜合征。診時頭項強直,轉側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蒼白,言語欠清,神情淡漠。雙眼內收外展受限,雙胸鎖乳突肌、腹肌緊張,四肢張力高,反射活躍,雙腳趾向足心拘攣。全身濕潤有汗。舌紅、苔薄白,脈弦細。證屬榮衛(wèi)不和,汗出傷津,筋脈失養(yǎng)。治以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棗5枚。
連服30劑,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
全蝎3克,研末沖服。又服30劑.全身拘急緩解,肌肉松弛柔和,語言清晰,雖尚有腳趾拘緊,已能下地行走。
(浙江中醫(yī)雜志U88;(2>:89)
按語;素體虧虛,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則傷律,無以潘養(yǎng)筋脈,而見頭項強直,手足攣急,反復不愈。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脈,再加全蝸以熄風止痙。方證相對,故獲良效。
六、面肌顫動(周圍型面神經麻痹)
金樹武醫(yī)案:魏某,女,45歲,1987年4月25日初診。自述右動側面部肌肉顫動,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
傷風而后突感右側面部肌肉顫動,項背強兒幾,右側面部麻木,逐漸出現(xiàn)口眼歪斜,時有自汗、惡風、手足麻木等癥。曾去某某等醫(yī)院均診斷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服西藥(不詳)及中藥鎮(zhèn)肝熄風場、
牽正散等不效。乃來我院診治。檢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黃,兩目有神,右側面部肌肉顫動,無明顯口眼歪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風邪侵襲,營衛(wèi)不和,分肉不利,筋脈失養(yǎng)。仍以法風調和營衛(wèi),解痙舒筋為法。處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棗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熱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風。6劑后癥狀大減。又因勞累汗出當風而復發(fā)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復投本方21劑,諸癥痊愈。
(中醫(yī)雜志1989;(1>:27)
按語:腠理不固,營衛(wèi)不和,致絡脈筋肉失養(yǎng),加以風邪擾動而發(fā)病,參以脈證符合桂枝加葛根湯證,用之果驗。
七、瞼廢(重癥瞼下垂)
秦天富醫(yī)案:趙某某,女,6歲,1984年10月lo日初診。其父代訴:思兒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風寒,當晚發(fā)燒,三日燒退后,遂發(fā)現(xiàn)雙眼瞼下垂。經省、地等醫(yī)院診為“重癥瞼下垂”。口服維生素BI,間斷注射
新斯的明,僅有短暫之效,須臾復垂,且逐漸加劇?淘\:患兒發(fā)育一般,舌脈末見明顯異變,唯形氣較弱。只見患兒每有仰頭視物的姿態(tài),偶或為了瞻視而以手指將眼皮扶起。余以
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服三劑,毫無效果。細思之,眼瞼乃足太陽膀胱經脈所起之處,患兒初因受風,傷于太陽之脈,遂至太陽經輸不利,經氣不振,故使眼險下垂。以通陽疏絡,調和營衛(wèi)法治之,處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
枳殼15克,
防風5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3劑,日1劑。
藥后明顯好轉,已能平目視物。因形氣較弱,又以原方中加
黃芪lo克以復正氣,3劑。半月后其父來告,眼瞼完好如前,隨訪一年末見復發(fā)。
(山西中醫(yī)l 987;(4>115)
按語:本病臨床多以脾虛氣陷治之,然本案乃風入太陽,經氣不利所致,其依據乃是眼瞼為足太陽經脈所起之處,此經脈辨證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湯取效,臨證值得深思。
兒、風
隱疹(
蕁麻疹)封萬富醫(yī)案:李某某,女,37歲,患蕁
麻疹數(shù)年,每日必發(fā),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風時加重,病發(fā)則全身肌腠不舒,經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顯。雖為小疾,但病發(fā)時搔癢難忍,心中作煩,頗影響工作與休息。辨證:廢理疏松,風入毛竅,陽氣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再加防風15克。共服20余劑,基本告愈。
(江蘇醫(yī)藥。中醫(yī)分冊1979;(4),44)
按語:本案辨證眼目一是
癢疹逢汗遇風加重,二是發(fā)則全身肌腠不舒。為風中肌腠,擾于玄府,太陽經脈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湯證,故用之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