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論溫熱五種辨法
    

重訂廣溫熱論:論溫熱五種辨法

一、辨氣 風寒之氣,從外收斂入內,病無蒸氣觸人,間有作蒸氣者,必待數日后,轉入陽明府癥之時。溫熱及濕溫癥,其氣從中蒸達于外,病即有蒸氣觸人,輕則盈于床帳,重則蒸然一室,以人身臟腑、氣血、津液,得寒氣則內斂,得火氣則上炎。溫熱,火氣也,人受之,自臟腑蒸出…

一、辨氣 風寒之氣,從外收斂入內,病無蒸氣觸人,間有作蒸氣者,必待數日后,轉入陽明府癥之時。溫熱及濕溫癥,其氣從中蒸達于外,病即有蒸氣觸人,輕則盈于床帳,重則蒸然一室,以人身臟腑、氣血、津液,得寒氣則內斂,得火氣則上炎。溫熱,火氣也,人受之,自臟腑蒸出于肌表。氣血津液,逢蒸而敗,因敗而溢,溢出有盛衰,充達有遠近,非鼻觀精者,不能辨之;辨之既明,治之毋quanxiangyun.cn/sanji/惑,知為溫熱,而非傷寒。則凡于頭痛、發(fā)熱諸表癥,不得誤用辛溫發(fā)散;于諸里癥當清當下者,亦不得遲回瞻顧矣。

二、辨色 風寒主收斂,斂則結,面色多繃結光而潔,溫熱主蒸散,散則緩,面色多松緩而垢晦。人受蒸氣,則津液上溢于面,頭目之間多垢滯,或如油膩,或如煙熏,望之可憎者,皆溫熱之色也。一見此色,雖頭痛發(fā)熱,即不得用辛熱發(fā)散;一見舌黃煩渴諸里癥,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厭遲之說。

三、辨舌 風寒在表,舌多無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漸傳入里,方由白而黃,轉燥而黑。溫熱一見頭痛發(fā)熱,舌上便有白苔,且濃而不滑,或色兼淡黃,或粗如積粉,或兼二三色,或白苔即燥。又有至黑不燥,則以兼濕挾痰之故∶然必按之粗澀,或兼有朱點,有罅紋,不可誤認為里寒陰結也。治溫熱者,能先于表癥辨之,不能辛溫發(fā)散;一見里癥,即用清涼攻下,斯得之矣。

四、辨神 風寒之中人,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如頭痛寒熱之類,皆自知之;至傳里入胃,如或有神昏、譫語之時。緣風寒為病,其氣不昏而神清。溫熱初起,便令人神情異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煩躁者居多,甚或如癡如醉,攪亂驚悸。及問其何所苦,則不自知。即問有神清而能自知者,亦多夢寐不安,閉目若有所見,此即譫語之根也;蛞嘁允汲醪患睆臎錾ⅲw延時日,故使然耳。

五、辨脈 溫熱之脈,傳變后與風寒頗同,初起時與風寒迥別;風寒從皮毛而入,一二日脈多浮,或兼緊、兼緩、兼洪,無不浮者,傳里始不見浮脈,然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溫熱從中道而出,一二日脈多沉,迨自里出表,脈始不沉而數,或兼弦,或兼大,然總不浮,其至數則模糊而不清楚。凡初起脈沉遲,勿認作陰癥;沉者邪在里,遲者邪在臟也,脈象同于陰寒,而氣色、舌苔、神情,根據前諸法辨之,自有不同者。或數而無力,亦勿作虛視,因其熱蒸氣散,脈自不能鼓指,但當www.med126.com解熱,不當補氣,受病之因各殊,故同脈而異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