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小兒雜病諸候一(凡二十九論)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一(凡二十九論)

一、養(yǎng)小兒候經(jīng)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jīng)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jīng)》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

一、養(yǎng)小兒候

經(jīng)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jīng)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jīng)》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于人間。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shù)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nèi),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其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jié)適乳哺。若微不進乳,仍當將護之。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后,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jié)哺乳將護之,數(shù)日間。又節(jié)哺之,當令多少有常劑。

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diào)也。盒飯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fā)癇,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百病速除矣。

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yǎng)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yǎng)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

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jié)度,增壯數(shù)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戒養(yǎng)小兒,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jīng)絡(luò),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涂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

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痰則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 ,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了矣。

先變五日,后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根據(jù)時如法者少也。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shù)不歇,審計日數(shù),必是為蒸,服黑散發(fā)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nèi)諗?shù),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復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三、溫壯候

小兒溫壯者,由腑臟不調(diào),內(nèi)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于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jīng),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diào),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

候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nèi)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皆當節(jié)乳哺數(shù)日,令胃氣和調(diào)。若不節(jié)乳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jié)M。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fā)于外,故令身體壯熱。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驋斗鼰幔驋端藓。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

此二者,腑臟不調(diào),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染漸而發(fā),溫溫然熱不甚盛,是溫壯也;

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fā)于外,其發(fā)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yōu)轶@,極重者,亦變癇也。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nèi),心神不定,所以發(fā)驚,甚者掣縮變成癇。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但須微發(fā)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后灸驚脈,乃善耳。

六、欲發(fā)癇候

夫小兒未發(fā)癇欲發(fā)之候,或溫壯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里驚掣,數(shù)嚙齒,如此是欲發(fā)

七、癇候

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其發(fā)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癇,名證不同,大體其發(fā)之源,皆因三種。三種者,風癇、驚癇、食癇是也。風癇者,因衣濃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fā);食癇者,因乳哺不節(jié)所成。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癇。

凡諸癇正發(fā),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八、發(fā)癇瘥后身體頭面悉腫滿候

凡癇發(fā)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shù),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jié)之所為也。其癇瘥后而腫滿者,是風癇。風癇,因小兒濃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fā)之狀,屈指如數(shù),然后掣縮是也。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并成腫也。

九、發(fā)癇瘥后六七歲不能語候

凡癇發(fā)之狀,口眼相引,或目www.med126.com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脊背強直,或頭項反折,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jié)之所為也。而癇發(fā)瘥后不能語者,是風癇。風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fā)之狀,屈指如數(shù),然后發(fā)螈 是也。

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癇發(fā)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luò)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fā),故

十、驚癇候

驚癇者,起于驚怖大啼,精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fā)作成癇也。初覺兒欲驚,急持抱之,驚自止。故養(yǎng)小兒常慎驚,勿聞大聲。每持抱之間,常當安徐,勿令怖。又雷鳴時常塞兒耳,并作余細聲以亂之。

驚癇當按圖灸之,摩膏,不可大下。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nèi)虛,則甚難治。凡諸癇正發(fā),手足掣縮,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一、風癇候

風癇者,由乳養(yǎng)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濃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shù),乃發(fā)掣縮是也。當與 心湯。

又病先身熱,螈 驚啼叫喚,而后發(fā)癇,脈浮者,為陽癇,內(nèi)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病先身冷,不驚 ,不啼喚,乃成病,發(fā)時脈沉者,為陰癇,內(nèi)在五臟,外在骨髓,極者難治。

病發(fā)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

診其心脈滿大,癇 筋攣;肝脈小急,亦癇 筋攣。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小兒風癇,三部脈緊急,其癇可治。小兒脈多似斗,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者,必風癇。

凡諸癇發(fā),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二、發(fā)癇瘥后更發(fā)候

癇發(fā)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shù),皆由當風取涼,乳哺失節(jié)之所為。其瘥之后而更發(fā)者,是余勢未盡,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乳食不節(jié),或風冷不調(diào),或更驚動,因而重發(fā)。如此者,多成常疹。凡諸癇正發(fā),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三、傷寒候

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于血氣,則發(fā)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又春時應(yīng)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fā)病,謂之時行傷寒者。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

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十四、傷寒解肌發(fā)汗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寒從外搏于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nèi),不得外泄,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fā)泄其氣,quanxiangyun.cn/Article/則熱歇。

凡傷寒,無問長幼男女,于春夏宜發(fā)汗。又脈浮大宜發(fā)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十五、傷寒挾實壯熱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人本臟氣實者,則寒氣與實氣相搏,而壯熱者,謂之挾實。實者有二種,有冷有熱,其熱實,糞黃而臭;其冷實,食不消,糞白而酸氣,比候知之。其內(nèi)雖有冷熱之殊,外皮膚皆壯熱也。

十六、傷寒兼驚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fā)驚。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十七、傷寒大小便不通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于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jié)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則內(nèi)熱不歇,或干嘔,或言語。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十八、傷寒腹?jié)M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腹?jié)M者,是熱入腹,傳于臟,臟氣結(jié)聚,故令腹?jié)M。若挾毒者,則腹?jié)M、心煩、

十九、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其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沖于咽喉,故令痛。若挾毒,則喉痛結(jié)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二十、傷寒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

重者,有膿血也。

二十一、傷寒后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也。瘥后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肺氣,入五臟六腑,故表里俱熱。熱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后猶病嗽也。

二十二、傷寒汗出候

傷寒者,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于氣,故發(fā)熱;陰氣又虛,邪又乘于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二十三、傷寒余熱往來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余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交爭。正氣勝,則邪氣卻散,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于正氣,正氣為邪氣所干,則壅痞還熱,故余熱往來不已也。

二十四、傷寒已得下后熱不除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得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若四五日后,熱歸入里,則宜下之。得利后,熱猶不除者,余熱未盡故。其狀∶肉常溫溫而熱也。

二十五、傷寒嘔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二十六、傷寒熱渴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臟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二十七、傷寒口內(nèi)生瘡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口生瘡,熱毒瓦斯在臟,上沖胸膈,氣發(fā)于口,故生瘡也。

二十八、傷寒鼻衄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得宣泄,蘊積毒瓦斯,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鼻衄,是熱搏于氣,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其氣開竅于鼻。蘊寒先客皮膚,搏于氣而成熱,熱乘于血,血得熱而妄行,發(fā)從鼻出者,名鼻衄也。

凡候熱病而應(yīng)衄者,其人壯熱,頻發(fā)汗,汗不出,或未及發(fā)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一升數(shù)合,則熱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二十九、傷寒后下利候

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毒瓦斯,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后而利者,是熱從表入里故也。表熱雖得解,而里熱猶停腸胃,與水谷相并,腸胃虛則泄利。其狀,利色黃。若壯熱不止,則變?yōu)檠H糁赜隼,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瀉利也。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