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差后勞復
    

傷寒恒論:差后勞復

計五法(據(jù)舒本校補)一、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原文393【鄭論】 按大病差后,稍有勞動,而病依然復初,此皆元氣薄弱之故,不得按前法治之。但病(果按)勞復一證,果系何臟損傷,何經(jīng)為病?病差后,稍有勞動,…

計五法(據(jù)舒本校補)

一、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原文393

【鄭論】 按大病差后,稍有勞動,而病依然復初,此皆元氣薄弱之故,不得按前法治之。但病(果按)勞復一證,果系何臟損傷,何經(jīng)為?病差后,稍有勞動,其病依然,應按臟經(jīng)施治,原文所主之方,大非確論,恐有遺誤。

【闡釋】 大病新差,真元大虛,氣血未復,過勞了可能復發(fā)舊病,與前無異,自當照前用藥,此一定之理也。而鄭氏則說:“而病依然復初,此皆元氣薄弱之故,不得按前法治之”。何其自相矛盾?過勞了既可能復發(fā)舊病,亦可能新感為病,仍應以隨證施治為準。故鄭氏又謂:“原文所主之方;大非確論,恐有遺誤”。其質(zhì)疑是正確的。

枳實梔子豉湯方(校補)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個(擘) 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徐靈胎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七升④,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溫分再服,復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nèi)大黃如博棋子(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大五六枚⑤,服之愈。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虛勞復,熱氣浮越,所以用枳實寬中下氣,梔子泄熱除煩,香豉宣泄陳腐,兼解其表,更用漿水煮藥,以開胃調(diào)中,所以具有泄熱除煩,散表和中的作用。假如兼有宿食停滯,再加大黃以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所謂邪去則正自安。

二、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原文394

【鄭論】 按病既稱差已,何得更現(xiàn)發(fā)熱乎?又并未現(xiàn)出柴胡證,何得以小柴胡湯主之?即脈浮、沉、實,亦當審其何部何經(jīng),應表解、應下解、方可定(按)〔案〕,此以籠統(tǒng)言之,定非確論。

【闡釋】 傷寒差已,則大邪已去,后更發(fā)熱者,表里之氣未和也,脈當微弦,必兼有口苦、咽干、胸脅滿等證,否則不能投以小柴胡湯。至以汗解、以下解,亦當審其何部何經(jīng),兼辨其證狀,對證下藥,始為適當。故鄭氏曰:“此以籠統(tǒng)言之,定非確論”。

三、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原文395

【鄭論】 按大病差后,從腰下有水氣者,是病不責之太陽,而責之于腎也。太陽底面,即是少陰,太陽病已,而少quanxiangyun.cn/wszg/陰腎氣發(fā)泄于外,故現(xiàn)腰以下有水氣,法當溫腎收納,若牡蠣澤瀉散,是亦利水之一法也,似非正論。

【闡釋】 本條原文甚簡,必須結合其它證狀來辨別水氣之屬性,是否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如下焦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此屬有馀之邪,脈必沉數(shù)有力,二便不利,方可用此排決逐水之劑。若脾胃氣虛,不能升清降濁;腎氣渙散,膀胱氣化不行,水邪泛濫而為腫。牡蠣澤瀉散決不可用,當如鄭氏所說:“當溫腎收納”。兼以化氣,四逆湯肉桂、砂仁、白蔻、破故紙治之。

牡蠣澤瀉散方(校補)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熬) 商陸(熬) 海藻(洗去咸) 栝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牡蠣軟堅行水,澤瀉滲濕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藶子宣肺泄水,商陸、海藻專于潤下行水,共使水邪從小便排出。栝萎根止渴生津液,為本方之反佐,使水去而津液不傷。此方施之于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后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四、quanxiangyun.cn/yaoshi/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原文396

【鄭論】 按病后喜唾不了,中宮有寒濕未盡也。寒濕上逆而不降,故唾不止,法宜溫中降逆,是一定之理也。

【闡釋】 鄭氏所論極是,法宜溫中降逆。筆者將理中丸改為湯劑,再加砂仁、半夏,增強其效,輕者一二劑,重者五六劑,即竟全功。

理中丸方(校補)

人參、干、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本方乃溫中之劑。白術甘溫,燥濕而健脾,主治風寒濕痹。干姜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又能暖中宮之氣。徐靈胎曰:“凡味厚之藥主守,氣厚之藥主散,姜氣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則旋轉(zhuǎn)于經(jīng)絡臟腑之間,驅(qū)寒除濕,和血通氣,所必然矣!备什菖c辛藥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陽氣,陽氣化行,陰邪即滅。但恐辛熱太盛,故用人參之微寒繼之,有剛?cè)嵯嗬^之意,陰陽庶幾不偏。仲景在前太陽中篇33條曾云:“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是脾胃所司,乃《傷寒論》太陰病溫中散寒之主方,原文已有幾種加減法,參看前面所述,此處不再贅敘。鄭氏在《醫(yī)法圓通》中說:“理中湯所治的主癥是腹?jié)M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不利,口不渴!笔翘幉〉牡湫妥C候。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癥,皆由脾胃虛寒,轉(zhuǎn)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筆者經(jīng)驗用此方加味治療脾臟咳嗽。其因脾臟陽虛而咳嗽者,乃脾臟之陽不足,不能轉(zhuǎn)輸津液水谷而作,理中湯能溫陽利濕,益氣化痰,故可治之而愈。如由于胃寒發(fā)吐而咳嗽者,則加砂、蔻、半夏,其效始著。今人用本方加減化裁以治虛寒性的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腸炎及胃痛、胃潰瘍、多見良效。

五、傷寒解后,虛羸少氣 ①,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原文397

【鄭論】 按寒邪既稱解后,人既虛羸少氣,本屬不足,氣逆欲吐,

大半陰邪上逆,正氣不支,法宜溫中、扶陽、降逆為是。原文以竹葉石膏湯,是為胃熱上攻者說法,若施之于虛羸少氣之人,斷乎不可。學者務宜于病情或寒或熱上體會,庶不致誤。

【闡釋】 傷寒解后,無論汗解、下解,其為傷胃陰則一。胃虛津傷,余熱未除,方可用竹葉石膏湯。若病后虛羸少氣者,元氣衰乏,腎氣不足也,病屬少陰;氣逆欲吐者,脾虛不能攝飲,飲邪上逆,病屬太陰,法當扶陽補氣,理脾固腎,竹葉石膏萬不可用,可選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故紙等藥。故鄭氏曰:“學者務宜于病情或寒或熱上體會,庶不致誤!

竹葉石膏湯方(校補)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參二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本方為白虎人參湯加減而成。竹葉、石膏除煩清熱,人參、甘草益氣生津,麥冬,粳米滋養(yǎng)胃液,半夏降逆。合之能生津益氣,清熱養(yǎng)陰。本方推廣應用于急性熱病,肺熱、胃熱之咳喘或呃逆,受暑之吐瀉,以及熱病后期津氣兩傷,馀熱未盡各癥。筆者用治小兒麻疹已出透,仍繼續(xù)高熱,咳嗽劇烈者,則熱去而津生,咳嗽自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