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堅持服藥,孩子王寶奇。”
董振華醫(yī)生的手機中存著這樣幾條短信。她不僅是“孩子王寶奇”的“媽媽”,還是很多患者的“女兒”、“姑姑”、“大姐”、“妹子”……人海中,相遇就是緣分,董振華覺得,自己有民間古方,就該好好給普通百姓看病,不當名醫(yī),當“民醫(yī)”。
今年50多歲的董振華,本不是醫(yī)生。
1979年,河南南陽社旗縣郭莊,董振華的母親被關節(jié)炎折磨得痛不欲生,甚至連翻身都需要人幫忙。剛四十多歲的母親偷偷藏了
老鼠藥想要自盡,幸虧被董振華發(fā)現。
“除非你外公還在世……”母親絕望地說。
董振華的外公王東峰早年是南陽地區(qū)唐河縣的鄉(xiāng)間名醫(yī),七代傳承的中醫(yī)世家。母親8歲時,外公遠走他鄉(xiāng),再無音信。“好像當年在廳堂門口埋下過什么東西,興許是傳男不傳女的藥方。”記憶的碎片在歲月中越發(fā)模糊不清。
一心救母的董振華看到了希望,第二天,她就直奔唐河縣外公老宅。
小舅舅看著外甥女,不禁苦笑:"文革"時就挖出點兒銀元,哪兒還有東西?”董振華軟磨硬泡,征得舅舅同意。挑燈夜戰(zhàn),將門廳口挖了一溜夠。天快亮時,坑已齊胸深,累得她直犯迷糊,但一無所獲。正想放棄時,鎬尖突然碰到了一樣東西。董振華趕緊
貓下腰,細心拂去泥土,兩個漆封的瓷罐露了出來。
董振華雙手顫抖,打開瓷罐,除了金銀首飾,果然有兩本用防潮紙密封的書。一本豎排印刷的《局方發(fā)揮》、一本蠅頭小楷手抄的《實證經驗》,“沒錯,外公的古方!媽媽有救了!”
為了保密,書中的大多數草藥外公都用“風流草”這樣的土名代替,當過小學民辦教師但對中醫(yī)一無所知的董振華雖然字全認得,但如讀天書。董振華上山采藥,自嘗百草,遍訪老郎中,愣是“翻譯”出了草藥名,配出了藥引、藥方。早就看淡生死的母親鼓勵董振華用藥,沒想到喝了古方藥,半年后她竟能下地了。
母親的好轉讓董振華有了傳承外公古方的念頭,她考取了河南省中醫(yī)學院代培生,棄教從醫(yī)。
董振華的第一個病人,是從大街上拉回來的。那是在她求學期間,一輛
驢車拉著一個類風濕病患者,來到教學醫(yī)院求醫(yī)。醫(yī)生無能為力,患者失望離開。董振華發(fā)現患者的癥狀和母親類似,她一路追上患者,“我興許能治,我給你免費配藥。”一個月后,患者明顯好轉。
至今,董振華已為數百名困難患者免費治療,“孩子王寶奇”就在其中。
雖然董振華總說自己配的草藥不值幾個錢,其實每味藥得來都不容易。到北京潮白河骨傷科醫(yī)院坐堂問診后,她出差總備著一把小藥鏟,以備隨時采藥。有一次,為了尋找一種合格的“
馬蹬草”,她翻遍了北京好幾座大山。“只有生在山的陰面,藥性才好!
董振華憑借著外公的古方,以及自己所學,在類風濕等疾病治療上已小有成就,甚至有外國人愿出重金購買她的古方,但董振華拒絕了。她說:“古方是民族的東西,只能留在中國。”
-----------等待著看下回分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