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四川“長衫先生”廣州蘿崗講國學
    

養(yǎng)正私塾:四川“長衫先生”廣州蘿崗講國學

李浬講起國學非常投入。 何波 攝李浬出生在重慶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的祖上有“小三蘇”之稱,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從小生活在古典氛圍中的他就癡迷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在表現(xiàn)出過人的天賦。他3歲習畫,兒時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國家展出,9歲時所作的《西游記》長卷被美國西雅圖博物館收藏。小學時,他就讀完了四書和《紅樓夢》。

  父母要他同出行時不穿長衫

  李浬在文字方面擁有過人天賦,數(shù)理化成績卻十分糟糕。1991年,未滿15周歲的他未能考上高中,無論父母怎么勸他復讀重考,他都不為所動。

  早在念初二那年,13歲的李浬就已經(jīng)預料到自己不可能考上高中。為了給自己回家自學國學找個合適的表現(xiàn)形式,李浬掏出省吃儉用了三個月才存下的25元零花錢,在裁縫店定做了一件長衫;然后配上一雙布鞋。他的“新造型”在當?shù)匾鹆塑幦淮蟛,人見人回頭;父母礙于面子,要求李浬在于他們一同出行時不能穿長衫。

  在回憶起穿長衫的理由時,李浬解釋道:“中國文化講究‘知行合一’和‘身體力行’,穿長衫是形式與實質(zhì)的統(tǒng)一;長衫自上到下渾然一體,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的‘中和’;我覺得穿長衫很飄逸,很符合中國讀書人玉樹臨風的氣質(zhì)!

  初中畢業(yè)后,李浬認為欲研習國學,必先重走先賢足跡,于是,他游歷了江浙一帶的名人文古跡。但隨著歲數(shù)的增長,他不得不去面對自立的生活。1994年,他做了一年多時間的報童。1995年,新成立的重慶晨報招聘校對,19歲的李浬懷揣著一張初中畢業(yè)證去應聘,他自如的談吐和儒雅的氣質(zhì)打動了面試官,竟然淘汰了眾多本科生,順利地被報社錄取,月薪1500元。

  發(fā)問“糞由何來又往何去”

  為了嘗試一下“勞其筋骨”的真實滋味,李浬不久便辭去了報社的工作,來到了四川安岳縣農(nóng)村,借住在一個貧窮的老鄉(xiāng)家中,插秧種菜養(yǎng)豬擔糞樣樣都干,鄉(xiāng)親們視他為“瘋子”。他在挑糞時竟然問老鄉(xiāng):“糞由何來?又往何去?”文縐縐的讓老鄉(xiāng)們哭笑不得。一年下來,李浬身上長滿了膿瘡;后來,他更是“變本加厲”地做了一段時間的挑山工,種種的艱辛勞作讓他更加深信古人的教誨千真萬確。

  學孔子送臘肉拜師季羨林

  李浬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千方百計地尋找當?shù)氐膰鴮W大師,并謙遜地登門求知。

  2001年夏,李浬到北京三次拜會90高齡的學界泰斗季羨林老先生。第一次登門拜訪時,正是午休時間,李浬怕影響季老午休,只是在季老的住所外徘徊,并跟季老家的白玩,3個小時后,剛要敲門,可季老的保姆卻告訴他說,季老回山東老家了。

  又過了幾天,他再次拜訪季老?追蜃釉(jīng)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ǚ彩撬臀沂畨K干肉的,我沒有不教他的。)李浬遵循孔子的教誨,買了10塊干臘肉,并附文言書信一封,求見季老,但湊巧季老還是不在。

  24歲成川音樂學院特聘教授

  不久后,他再次登門求教,“三顧季舍”終有回報,季羨林已站在門口等候他的到來,李浬倒頭便拜。季老在得知他初中畢業(yè)后一直自學國學,很是贊賞,鼓勵他說:“不要羨慕那些碩士博士,走自己的路,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和刻苦,就一定能夠脫穎而出!奔纠吓c一介書生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

  就這樣,在幾年間,李浬先后拜望了季羨林、張岱年、侯仁之、賀嘉寅、杜道生、劉克生等國學大師。

  2000年6月,四川音樂學院的林木先生很偶然地邂逅了24歲的李浬。林老師自幼喜愛國學,他從來沒有見過學生有著李浬這樣對國學的執(zhí)著和癡狂。兩人促膝談心了一夜,林木老師對他欣喜有加,決定招李浬為四川師范大學視覺藝術(shù)學院特聘教授,當年9月,又成了學院的中文教師。

  李浬,30歲,初中學歷,四川師范大學視覺藝術(shù)學院特聘教授。他共有20多件長衫,人稱“長衫先生”,也有人稱他為“李大師”。這位手上總少不了一把折扇的儒學書生在他13歲那年,用費盡心思存下的零花錢定做了一件長衫,從此便常年以“長衫+布鞋”的行頭示人,至今17載。

  昨日,李浬應蘿崗區(qū)教育局之邀前來講學,他在走上講臺后,給爆滿的聽眾獻上了一個深鞠躬,儒家氣質(zhì)顯露無遺。他說:“國學能告訴我們所有我們關(guān)心的問題的答案——從談戀愛到治療艾滋病再到解三角函數(shù)!彼难哉摽偸亲屄犝咩等唬贿^相比之下,他的人生經(jīng)歷更富于傳奇性。演講結(jié)束后,記者采訪了李浬。

來源:大洋網(wǎng)-廣州日報  文/本報記者張強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王志專訪四川師大 “長衫先生”李里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王志專訪四川師大 “長衫先生”李里

  畫面:李悝先生在田間,手提菜籃,邊走邊讀書邊讀書:“小港渡者,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如蛟川城,命小溪以木筒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煙蒙樹……
記:農(nóng)家小院挺漂亮的。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嗎?
李:租的,來的時候時土墻,到處是亂的。叫天人軒。
記:為什么叫天人軒?
李: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記:平常這個地方做什么?
李:就是我讀書、學習、生活的地方。會客也是在這里。
記:也在這里。(李點頭)學生要來了,也在這里?
李:也在這里。平時這是我的位置。我平時就是做這里。
李:這是我們四川的國學泰斗杜道生先生。(指著墻上的合影)北大37年的研究生,胡適他們的學生。這位老先生也是安貧樂道。這是當代中國十大高僧。(指照片給記者看)當時健在的最后以為竺霞法師。這本書就是我給他做的傳。(出現(xiàn)書的封面)《竺霞法師傳》。
記:這兩位,這是齊白石老人?
李:恩。這是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中國就是他一個人,把《四庫全書》讀完了的。馬一浮,毛主席周總理都很贊賞他的,這個對聯(lián)就是他做的,他寫的。
幕后音:在這個農(nóng)家小院里,李里除了讀書,畫畫、學習之外,還給慕名而來的學生義務教授國學。先后有14名來自社會不同職業(yè)的學生,長期在這個被成為天人軒的小院里讀書學習。李里講授國學的場景。
記:這種生活讓人覺得是一種非?桃獾纳?
李:因為現(xiàn)在的人嘛,都沒有這樣生活了,就顯得刻意。其實現(xiàn)在人,很多事情把非常當正常,把正常當非常。這個中國人過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記:你覺得這樣才是中國人的生活?
李:這樣才是中國人的生活。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很多外國人來中國以后,他們都覺得很失望。后來,他們來到我這里的時候,他們大為感慨。哎呀,這就是他們多年以來,夢想當中的中國和夢想當中的中國人的生活,他們找到了。
記:有什么好處?
李:你看坐在小院里就可以看到翠竹,你看門口梅花,你看梅花也開了,淡淡的。坐在這里就聞得到。淡淡的梅花的梅香。到了夜晚那,你看中秋節(jié)的時候明月當空,坐在小院里面就可以看見天上的月亮,有的時候門口還看得見白鶴飛,有的時候人少的時候啊,看見那些小鳥一只只飛到瓦上來,人就和自然和諧的統(tǒng)一在一起。人的心就和宇宙融合在一起,安詳、寧靜、自在。
記:大隱隱于市,如果你的心真的達到那種境界了,那么,可能住在鬧市中,這種境界可能會更高啊。
李:單是從人的境界來講,住在任何地方都一樣,我這樣住的目的呢,不完全是個人的快樂了,還是要結(jié)合當下這個社會,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還保留這這樣一種中國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像這個烘籠,中國人現(xiàn)在不烤烘籠了,但是將烘籠放在長袍下面,暖氣就全身上去,我平時就在這里讀書,冬天也是對著天井。腳下放個烘籠,寒叢腳下生嘛,腳下暖和了,全身就暖和了,這仍然是很美的。竹子編起來的小筐,本身就是很美的,很有詩意。農(nóng)村人講,人要中心,火要空心;鹂樟诵模拍軣闷饋。除了肉體的享受以外,還有一種精神的東西在里面。
記:這跟你讀書,讀國學有什么聯(lián)系嗎?
李:這是渾然一體的,中國的學問和中國的生活,古人治學做到最后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就是用來生活的,怎么生活得愉快,這是治學的根本目的,所以真正的文化,就是要把文化在生活當中。文化文化,就是被文所化,化在衣食住行等點點滴滴的生活當中,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所說的文化。
記:如果有人說你是一個形式主義者,你會接受嗎?
李:沒有內(nèi)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義,有內(nèi)容的形式,孔子說是文質(zhì)彬彬。內(nèi)容和形式和諧統(tǒng)一就是君子,這就是孔子的追求,人不止有一個現(xiàn)實的世界,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記:這幅畫就是你理想的生活嗎?
李:這樣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但是從心境上卻很難。
幕后音:李悝從14歲開始穿長袍,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李:開始其實是很難的,但是我一直很堅持。后來母親說,只要你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不穿,你自己一個的時候我們就不管你。
記:當時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李:覺得你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特別是中國民眾里面有一個從眾的心理,你跟人家不一樣,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記:那你當時為什么要穿這樣的意見衣服呢?
李:一個是我覺得它有一種美感,有形式美;第二就是中華民族這樣大的一個民族,應該有一套屬于自己民族的服裝。
記:但是,我敢斷言,你14歲的時候開始穿這個長袍的時候應該沒有這么深厚的內(nèi)容,只是新奇。
李:很小我就愛國,同學在一起的時候,就要爭論,現(xiàn)在還是西方的好,我就會說我們中國的好。但是愛國,愛什么呢?愛國就要、愛我們的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是以文化立國。當時我是看電視的時候,覺得穿長衫很美,文質(zhì)彬彬的。當時也是覺得衣服好看,這也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服裝。開始是一種自發(fā)的,由自發(fā)到自覺。
話外音:李悝出生在重慶一個教師家庭,從小就喜歡習作畫,少年時候的畫在國外參加獲獎。他的祖父祖母的允許下,他有機會看到很多祖?zhèn)飨聛淼墓艜?br >李:我?guī)讱q的時候,都是線裝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國學。我天天抱著,就是喜歡這些。家長還以為我是買弄,喜歡表現(xiàn)自己。當時我也比較喜歡藝術(shù),喜歡畫畫,當時母親比較喜歡文學,所以我也喜歡文學。
幕后音:在母親的影響下,初中的時候李悝就攻讀四書、五經(jīng),這對他的成績也有一定的影響,上完初中以后,他就放棄了上高中的機會。
記:為什么要輟學呢?
李:當時考巴蜀重點高中還差幾分,于是家里人就商量,與其繼續(xù)讀高中,不如在家里學習自己喜歡的。然后就沒有再進學堂。
記:但是你畢竟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你不念書了,不擔心自己的將來嗎?
李:這個也沒有什么好擔心,只要你真正有學問、有才華,也不會有困頓。
話外因:經(jīng)過兩年的學習,通過自考,李悝拿到了中文大專文憑。面臨找工作的現(xiàn)實。
李:當時,95年,《重慶晨報》招收員工,當時招收30個人,有300個人去考試。我就最后還是進去做了校對。
話外音:做了半年的校對工作之后,他辭區(qū)了來之不易的工作,到農(nóng)村當上了一個農(nóng)民。
李:當時,是熱愛農(nóng)村,也想去體驗農(nóng)村的生活,真正的鍛煉自己。我去和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農(nóng)村生活。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的國家。如果要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農(nóng)村文化和農(nóng)村整個生存狀態(tài)不了解的話,可以說你無法真正的體驗中國文化。所以我做了一年發(fā)農(nóng)民,如果不是家里找我回去的話,我可能還要做下去。
記:是必須的嗎?還是的確想標新立異,或有秀的成分。
李:不是。這個完全沒有,當時也沒有人知道,就是我自己愿意去,自己的一種情懷。
記:那農(nóng)民怎么看呢?
李:你說多了他們也不理解,就說身體不好,來鍛煉身體,他們就理解了。
記:那對你來說到底有什么收獲呢?
李:要說影響就很深遠了。對于中國農(nóng)業(yè)文化的了解,尤其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所以,在農(nóng)村就作了很多畫,寫了很多文章。后來我在研究國學,認識中國文化的時候,農(nóng)村的生活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記:18歲在農(nóng)村呆一年,就能說明我對農(nóng)村的了解?
李:不敢說很了解,但是我是帶著目的去的,帶著意義去的。對我來講有很大的益處。
話外音:經(jīng)歷了一年農(nóng)村生活后,李悝在羅漢寺找到了一份整理經(jīng)書的工作。每個月有200元的收入,在那里他更加刻苦的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课⒈〉氖杖,他還經(jīng)常帶外地向一些老人求教。
記:我看到墻上掛這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和熟知名字的合影,為什么會這樣呢?
李:我一直說文化有兩種,一個就是死文化,就是那些書;一個是活文化,就是那些文化老人。在他們身上,文就化為了人,人就化為了人,文就是人,人就是文。所以親近他們就是親近中國文化,親近中國文化的傳承。只要我聽說那里有道德、有境界、有文化的老人,我就會去拜訪他們,親近他們。
記:標準是什么呢?什么樣的人你才去拜訪?
李:不論他有什么樣的地位、名氣。只要他是有德行、有學問的就鍥而不舍的求教。
記:他們是怎么看你的呢?
李: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對我給予厚望,覺得我是真的身體力行在沿襲中國文化的人,傳承中國文化的人。還是有些老先生要考驗我,不輕易的贊許。見到他們也不是很容易。
記:那你怎么見到他們呢?
李:以誠示人。
記:舉個例子,怎么樣?
李:那就比較多了,比方說季羨林他就比較特殊。當時老先生門上貼著一個告示:就是說季老年事以高,拒絕會客。當時我是自己去的,關(guān)著門,我以為他在午休,因為是中午,在門口等了三個多小時。我想他午休已經(jīng)起來了。后來我去敲門。是季老的秘書李玉潔老師接待的,說季老到山東祭祖了。就讓我過幾天再來,我又過了幾天,季老還沒有回來,我就給季老送了10快臘肉,孔子說的,自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說是說給我送了10快臘肉的,就沒有不教誨他的,所以我就送了 10塊。后來給季老寫了兩封信,并留了兩篇文章。第三次去的時候季老就回來的,而且非常高興。然后就欣然答應在家里等候我,很熱情。當時去和季老談了兩個多小時。
記:但是這種禮節(jié)在我們聽起來,已經(jīng)很陌生了。
李;這是孔子的拜師之禮,老先生見到了就非常喜悅?吹竭@樣的青年還懂得這樣的古禮,起碼是讀過的嘛。
記:他對你長學問有什么幫助呢?
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解決幾個問題上的什么,而是樹立一個精神上的榜樣。就是大魚前導,小魚尾隨,視為從游也!親近這些老先生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種人格上的、情懷上的提升。讓你真正感受到中國文化、文化老人的德行和魅力,然后來指引自己,照耀自己求學的人生道路。
記:這些照片掛起來,也許有人會認為你是一種包裝!
李:這個其實有幾層意義。首先是因為我敬老,敬老代表中國文蝦的傳統(tǒng)。老人在中國文化里面是一種智慧經(jīng)驗和道德的象征。秦始皇在焚書坑儒的時候有三種書沒有燒,其中一種就是種樹的書沒有燒,因為在中國文化悝樹是老人的象征,老子的老師長樅臨終的時候?qū)献诱f過喬木而曲,經(jīng)過古樹的時候要拜三拜。因為老樹代表年代久遠。而年代久遠對于中國文化來講就是根,文化的根。中國是農(nóng)業(yè)文化國家,靠的是經(jīng)驗,經(jīng)驗是從老人那里來的。所以,有德行、有道德的;老人,本來就是一種氣象,有一種人格魅力。掛出來是為了警醒自己。君子乾乾然,夕惕若,《易經(jīng)》上講,朝乾夕惕,也是警惕自己。
記: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怎么開始這種游歷的生活?
李:去拜見了很多現(xiàn)代文學大師,他們的一些故里,一些文化的場所。像郁達夫先生富陽的故居呀,烏鎮(zhèn)的茅盾的故居呀,魯迅的紹興的三味書屋呀、百草園,去游歷了一次,后來到云貴,后來我在西安教書又游遍西秦。
記:能不能告訴我,與普通的旅游有什么不一樣?
李:這個跟普通的現(xiàn)在的旅游,意義是完全不同的,F(xiàn)在的旅游就是坐著好的交通工具,坐著飛機、住著旅館,吃著山珍海味,到處去拍照攝影,這是現(xiàn)在的旅游。我那個游歷還是很艱難的。有時候就幾百塊錢,你要走很多地方。就是住最便宜的旅館,五塊錢一晚上的,十塊錢一晚上的,有時候充饑,就是一兩天吃個西瓜,或者吃個餅子,吃碗面,就這樣子,物質(zhì)生活降到一種最低標準,然后呢,就去盡量地能夠去走更多的,尋覓到自己想要尋找到的更多的東西。
記:刻意效仿嗎?
李:也沒有刻意。就是一種心向往之,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
記:對你長學問有什么實質(zhì)的意義嗎?
李:古人說開胸襟,、長見識、見多識廣,很多東西你在書本上讀的東西和你親臨實踐,那感受就不一樣了。人的情感、心境得到一種升華,得到一種凈化,然后也是一種喜悅。
記:現(xiàn)在你是四川師范大學視覺藝術(shù)學院的教師,他們?yōu)槭裁丛u你?
李:這個說來就是個因緣了,就是我們視覺藝術(shù)學院的院長林木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美術(shù)史論家,他算是我的恩師了。
記:他對你可能有機緣有感情的因素,那其他的教師怎么看你呢?你就是一個大學自學的學歷?
李: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如果沒有一個魄力,沒有這種氣魄的人,他也不會用我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自考生到大學去教書。但是林院長他有這種眼光,這種氣魄,所以說他用了我。
記:有沒有長衫的因素?
李:這完全沒有。林老師他倒不是看中這些,他看中的是學問,才華。
記:學生的反映呢?你自己的評價一下。
李:在他們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他們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的一位老師,也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這個也是學校公認的。老師學生都是公認的。
記:因為什么呢?因為你的形象好,因為你能說會道?還是因為有實質(zhì)的幫助?
李:可能說最大的影響就是給他們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他們懂得怎樣去重新審視他們自己的生活,審視人生,審視他們的學業(yè),甚至我第一堂課就是給他們講立志,真正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生立志做什么。像今年開學的時候,林院長就讓我做了一副對聯(lián),迎新生的。我就是這樣作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入幼學以成人,入太學以成俊才!本褪钦f真正讀大學像孔子說的,登東山能夠看到魯國,登上泰山能夠看到天下,就是步步登高,而下聯(lián)說,入幼學以成人,真正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格,真正的養(yǎng)成一個人。入太學以成俊才,什么人是俊才呢?書讀的好的人是俊才。什么人是大才?書讀的好,而又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是一流的人就是大才。所以說進入大學以后,他們就把他們培養(yǎng)成真正的對國家民族有用的人,可能對他們來講,我覺得最大的就是給他們一種理想主義的教育,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讀書人應有的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名,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記:有人說2005年國學年,國學在復興,為什么在這種時候有這種跡象呢?
李: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從國家的領(lǐng)導,一個從民間,這兩方面共同的力量促成了國學的復興。從中央來講,他認識到要凝聚民族精神,要構(gòu)建和諧社會,這個跟中國文化、國學可以說是緊密地聯(lián)系,我們國學的核心精神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則天地位焉,為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境界以后,天地各就各位,萬物就生生不息地生長。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先王之道就是講一個“和”字,從國家來講它要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民間來講,老百姓也認識到在這么幾十年以來,中國民族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的前進,是付出了代價的。這個代價是什么呢?就是以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毀壞為代價的,所以說老百姓心中也還是渴望?释裁茨?真正人與人的和諧。
記:那你從國學的角度解釋一下,這個和諧的內(nèi)核是什么?
李:這就是我多年研究中國文化得出的一個心得體會。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代表的文化,講究三個,一個就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人類不管怎么發(fā)展,他都離不開人類生存的大自然,要持續(xù)性發(fā)展,和諧地發(fā)展,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這是第一。第二個不管人類怎么發(fā)展,人是群居動物,人離不開人,人離不開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往往是痛苦煩惱的根源。落腳到最后,就是人與心的關(guān)系,怎么和自己的心相處,讓自己心安,讓自己的心真正能夠自得、安詳、寧靜、自在,這就是國學的魅力。
(李里給村民看病的場景)
記:上網(wǎng)嗎?
李:這個我就不會了,一點兒都不通電腦。
記:那為什么呢?
李:這個呢一個是從興趣上來講,我對這東西不太喜愛,在現(xiàn)代的信息社會里面,電腦確實有它的作用,一上電腦什么都來了,但是一般的眾生都會沉浸在里邊,就是被信息所淹沒,而喪失了自己。
記:那你除了寫字、畫畫、看書、教學生,就沒有別的娛樂方式嗎?
李:娛樂,還是出游嘛。去游這些名山大川、去游這些名勝古跡呀,然后閑下來就喝茶、看戲呀,我喜歡帶學生出去,或者親人學生在一起喝茶。
記:看戲?
李:看川戲。
記:不看電影嗎?
李:電影如果是特別好的,看得很少,也會看一些。
記:李老師一表人才,問一個私人的問題,追你的女孩子應該不少?
李:這個應該有,但是要順自然,這個就是順從天意。
感情的問題可能是一個很浪漫的問題,可是年齡的問題就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了。你這種生活狀況,誰能夠適應你呢?
李:愛情對人們來說是一種美好的向往,如果對于婚姻家庭來講,就有很多具體的問題了。涉及到雙方的家庭和一生能否一起生活。對我來說,徐志摩說的好,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話外音:李悝除了教書外,每周還要到95歲的杜道生老先生家里求學,他自己還撰寫了一不近百萬字的國學論文。這本書的撰寫受到了國學大師張岱年等的指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這本書講國學通俗易懂的讓更多人了解。
記:如果年輕人都來效仿你,這個社會會怎么樣?
李:那說明中華民族的這種文化呀,那才開始真正的恢復?梢哉f民族自信才真正的構(gòu)件起來了。
記: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沒有現(xiàn)代科技的這種進步,這種社會進步從和而來?
李:什么是進步的標準,當然,人有兩種向往:一種是精神的,一種物質(zhì)的。西方文化,數(shù)理化主要給人解決物質(zhì)方面的滿足,而物質(zhì)方面的滿足,是不是就能帶來精神的滿足,所以說很多優(yōu)秀的人,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表面上看來鮮花、掌聲、小車、洋房,但是他們內(nèi)心所追求的,他們的內(nèi)心并不是快樂的。
記:你個人有什么目標嗎?
李:保存一個真正的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并不是說要大家這樣子做,而是說在這樣的時代,讓人看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還存在,這是一種民族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就是說西方的東西固然好,但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也有我們的好處,它可以并存嘛,這是第一。第二,能夠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下面,弘揚我們的國學,聽的人越來越多,就是向他們普及,把我們祖先的這些經(jīng)典和智慧告訴民眾,讓他們知道我們祖先的文化,原來是如此的輝煌燦爛。然后讓他們從理解上去構(gòu)建民族自信,去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
-----------李里先生關(guān)于中華文化之精義認識要點:

1.明志:知吾中華文化之高明厚博,始能立吾民族之自信,自信而可愛吾中華,愛中華方能建中華,建中華終期吾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

2.溯源:吾中華之源在圣人。圣人之為圣在覺,覺而后有經(jīng),經(jīng)成,而吾中華文化之源開。

3.識體:吾華文化之體在易。易之生生,中庸所謂,替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者。皆在肯定生命。

4.知用:體用相生,有體必有用。肯定生命之體必生教人生活之用。用即在生命質(zhì)量之提高,亦求生命之樂。

5.觀象:用必象中見,而象者三種關(guān)系。人與天——敬天、知天、事天、樂天;人與人——陰陽、夫婦、父子、兄弟(乾坤忠恕進退);人與心——心為形役乃獸乃禽,君子存誠克念克敬。

6.立德:修道立德之目的乃求和樂之人生狀態(tài),此狀態(tài)必于仁義禮智信中求,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也。

7.歸宗:不離日用行常外,直到先天未化前,即吾華文化之宗旨,而有人在,最終必歸于此種境界。故吾華文化之精義既為人人所需,又為世界所需。馬一浮先生所謂世界人類之最后歸宿必歸于中華。

李里先生對古代經(jīng)典的神圣性和新儒學的發(fā)展的看法

1.對經(jīng)典的理解要掌握兩個原則:經(jīng)和權(quán)。解釋古書時不一定要遵循其原本含義,重要的是領(lǐng)會其精神。另外,根據(jù)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我們應講求權(quán)宜,對古代經(jīng)典做出符合現(xiàn)實時空的闡述。

2.就整個文化構(gòu)建而言,疑古不如信古,因為疑古會帶來民眾的思想混亂,從而對社會穩(wěn)定以及民族文化的繼承性造成傷害。因此疑古最好是限于學術(shù)界。

3.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家學說只能適應而不能改造世界,這正點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順天、敬天而不是改造天。中國的《易經(jīng)》中的“變”容易引導人的機巧之心,屬于可發(fā)展現(xiàn)代科技的因子,但機巧并非智慧,一旦開啟,禍害即起。因此圣人注《易》時有意識地壓抑了“變”的成分,強調(diào)了“順”。

4.儒家本身既是學者,又是思想家,它憑借著本身的巨大包容性和精深性脫穎而出,它并不是靠某個國家或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而占據(jù)今天的地位的。新儒學的核心精神是在中華民族衰落之際用自己的學說為中國尋找出路。
-----------看過王志對他的專訪!

感觸很深!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