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嘔吐
    

病情辨析:嘔吐

本帖最后由 莊野醫(yī) 于 2011/9/9 16:58 編輯 www.med126.com

       嘔與吐之辨,已于傷寒論之,然證亦不一,有寒嘔、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蛔、惡心、干嘔。除熱嘔、吐血外,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厲害,理亦自不妨,并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或理中湯,多加生煎。生姜,嘔家之圣藥。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并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有痰飲,粥藥到口即吐,人皆謂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劑太驟,以致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
      寒、熱、氣、食、痰、血六嘔外,有漏氣、走哺。漏氣者,上焦熱,食必先吐而后下,汗出身背皆熱;走哺者,下焦熱,氣逆不續(xù),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
       熱嘔,太陽與陽明合病,身熱頭疼,項強煩熱,鼻干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姜五片煎。若少陽證具不系合病,宜小柴胡湯;若陽明證具,雖顯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嘔多,猶屬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凡進熱藥愈增者,當于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
      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并飲食不節(jié)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fā),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如錢大。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之痰厥,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經云: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則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湯中炒川椒5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惡心干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皆可用。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zhèn)重之藥,以墜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須百粒做一服。俟藥得效,予以養(yǎng)正丹,半硫丸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癥,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與治嘔藥中入炒川椒10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干姜,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立吐定。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干姜、白術則泥耳。

此文系摘錄!

-----------回復 莊野醫(yī) 的帖子

值得一學! 嘔家圣藥 生姜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