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代大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日夜兼程趕到南京,住進一家客店。入夜,忽然聽見有一婦女的呻吟聲,便問店小二:“隔壁何人患?“店小二回答說:“是賤內(nèi)患病,已有幾天了!啊坝胁楹尾蝗デ筢t(yī)?”李時珍有些不解。店小二忙解釋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此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
李時珍聽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nèi)房。李時珍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邊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們是靠孩子挖來的野菜根充饑的”李時珍走過去,拿起一藍野菜根細細地看起來,并從中拿了一株野菜根,放進嘴里。然后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藥,可治你妻子的病,你從哪里采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又隨手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說:“天明去買點米,把這藥先煎給給你妻子服用,服了就會好轉(zhuǎn)的。”店小二聞言感激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藥,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里綠茵如毯,到處都是這種藥草。李時珍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他如獲至寶,連忙挖了一擔回家。
因為這種藥草生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圍,所以,李時珍就給它取名為“太子參”。但他因怕此藥一傳出去,大家都來太子墓地挖藥,觸犯王法,便沒把“太子參“寫進《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