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學醫(yī)筆記
羅大倫《這才是中醫(yī)》之張錫純二
█苓桂術甘湯治療哮喘無力
羅大倫:沈陽工程師,少時肺結核。
刻:消瘦、皮膚黑、哮喘、外感后入院。外感愈后,哮喘、疲乏無力,張口抬肩。
診:舌苔白膩,滿是泡沫。
斷:水濕上泛。
方:苓桂術甘湯加冬花
羅大倫:判斷水濕===舌體胖大、舌體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膩。
杏虎(網(wǎng)友):均為橘皮,前者原產(chǎn)嶺南化州,處方橘紅,溫燥于后者,偏重于治療外感風寒、咽癢、氣逆、咳嗽且痰液粘稠不易咳出,代表成藥為橘紅丸和蜜煉川貝琵琶膏。后者正宗產(chǎn)于江南西道的三湖紅橘大紅袍,理氣和中,內科虛證廣泛使用。
羅大倫:橘紅盡量刮凈白肉,偏于表,散寒化痰止咳。陳皮保留白肉,偏于里,和中理氣。
病號:張錫純
天津趕考,飯后,腹中響動,接著瀉肚子。以腹中不和,投以甘草湯送服赤石脂,無效。后以山藥大米熬粥,“盡量食之”當時便覺脾胃舒暢。
之后,張錫純創(chuàng)制了薯蕷粥,其實去了大米。以其治療羸弱虛損之證,包括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泄,小便不利。
十、產(chǎn)后發(fā)熱大汗咳嗽====一味山藥
產(chǎn)婦,產(chǎn)后十余日,大喘大汗,發(fā)熱,咳嗽.
張錫純:脈快,“似在不治”。每天六兩山藥,熬水,慢慢喝,喝完添水再熬,一天之水用此。
“三日后諸病皆愈”。!
十一、溫病===熟地山藥湯
天津同鄉(xiāng)家中之女仆,三十余歲,溫病十余日,病危,“昏不知人,呼之不應”,欲置于院外(怕不吉利)。
張錫純:脈特別快,重按難尋。邪氣不多,正氣虛。
處方:熟地二兩,生山藥一兩,生白芍一兩。熟地滋養(yǎng)陰液,山藥補肺脾腎,白芍斂陰和血、
結果:“盡劑而愈”。
我的神。【褪且桓彼帲。!
十二、泄瀉數(shù)月===一味山藥
婦女,三十多歲,“泄瀉數(shù)月不止”,“病勢垂!,托告娘家之人。其父行前討教張錫純。生山藥軋細,煮粥,日三服。
兩天以后,腹瀉止,再用幾日,康復。
古樸:張錫純善于用山藥,有獨特山藥情懷。不知何人,估計是錫純粉絲,專門寫了《張錫純的山藥情懷》一文,百度很多。為了方便,這里附上這篇大作,也向作者表示敬意。
附《張錫純的山藥情懷》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 清末民初的著名醫(yī)家。張氏從醫(yī)數(shù)十年,注重臨床實踐,遵古不泥古, 學驗俱豐,創(chuàng)新頗多。對藥物的認識,臨證遣藥組方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十分推崇山藥,其所著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在治療內科病癥的141個中應用生山藥的就有49個。并善用山藥粥治療多種疾病。張氏積數(shù)十年經(jīng)驗,用山藥救急拯危。認為:山藥能滋陰又利濕,既滑潤又收澀,健脾補肺,固腎益精。在滋補藥中屬“無上之品”“宜多服常服”。他對山藥的推崇真可謂“情有獨中”。山藥古稱薯蕷。宋代因避宋英宗(名曙)、唐太宗(名豫)之諱,而改稱“山藥”。由于河南懷慶府轄區(qū)盛產(chǎn)山藥,且所產(chǎn)山藥最為地道、質量最優(yōu)故又名“懷山藥”。錫純大師用山藥治療多種疾病的病案更是每不勝舉,現(xiàn)從湯劑中的山藥配伍和山藥粥療兩個方面,概括介紹張錫純善用山藥之妙。
一、湯劑中山藥的妙用
1、用山藥治療瀉痢。有一人,年五十,于暑日痢而且瀉,瀉痢紅色,下墜腹痛,噤口不食,兩旬后精神昏憒,氣息奄奄,診其脈細數(shù)無力,肌膚發(fā)熱,心中亦熱,舌有黃苔,遂用滋陰清燥湯。滋陰清熱,健運利水,瀉熱補虛,一舉兩得。生山藥半兩,滑石一兩,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三錢,一劑諸病皆見愈,可以進食,又服一劑痊愈。此方妙在山藥配滑石,一補一瀉,一澀一利,一溫一涼。重用山藥偏溫,汁漿黏稠,大補真陰,大固元氣;滑石性涼,善清上焦胃腑之熱,淡滲利竅,清膀胱之熱,利小便而止瀉泄。天津李氏婦,年過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復。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且痢而兼瀉,其脈遲而無力。平素所服之藥,宜熱不宜涼,其病偏于涼可知。俾先用生山藥細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嚼服蒸熟龍眼肉兩許,如此旬日,其瀉已愈,痢已見輕。又俾于服山藥粥時,送服生硫黃細末三分,日兩次,又兼用木賊一錢,淬水當茶飲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2、用山藥治療閉經(jīng)。凡室女年十五以上而月信不通,或經(jīng)行復閉,飲食減少患者,每以山藥末八錢或一兩,煮作茶湯,調以紅蔗糖送服雞內金末五分,每日二次,用點心服,月信自通。張氏認為山藥善養(yǎng)血,雞內金善通血,是通月信最要之藥。又雞內金多用恐傷氣分,以山藥培元氣而制之。張氏還常以山藥末煮湯,加紅蔗糖調味,送服水蛭末六分,日再服,當點心用之,久則月信自通。
3、用山藥治療虛脫。曾治一妊婦,得霍亂吐瀉胎忽滑下,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脈若有若無,氣息奄奄。先以山萸肉六錢煎湯灌下,繼則以山藥、山萸肉各二兩煎服徐徐溫飲,精神頓復。再以山藥粥善后。曾治陳禹廷氏,呼吸氣短下墜,小便不禁,下焦甚涼,肢體無力,脈沉濡,以山藥、人參、附子一劑獲效。再以山藥合芪術升柴鞏固療效。張氏認為:人參、附子能回陽救逆,須得山藥收攝,保全下焦氣化,方能化下焦虛寒,收攝下元。
4、用山藥治療喘咳。曾治于志原,年二十余,孟冬得喘,遷延月余,喘逆加劇,脈浮無力,數(shù)近六年,系肺中之風猶存,而病久肝腎之陰已傷。欲補肝腎,恐戀邪不去;欲祛風邪,恐尤更傷陰分。張氏以麻黃三錢配合山藥二兩,水煎臨臥服下,得微汗,喘愈強半,繼以山藥粥預后。一人,年四十余,素有喘證,其脈五至余,右寸浮大,重按即無。肺脾腎虧損,腎不納氣治以雪沃湯。生山藥一兩半,牛蒡子四錢,同煎去渣調入柿霜餅六錢,連服二次痊愈。牛蒡子體滑氣香,潤肺利肺,可防止久服山藥之壅,故山藥配牛蒡是止嗽最佳配伍。一補一疏,寧嗽定喘,安肺之功,屢試不爽。
5、用山藥治療發(fā)熱。曾治馬姓幼女,溫病旬日,周身灼熱,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脈搏數(shù),病勢危險,此為外感實熱而陰分虧損。張氏即用生石膏兩半,配合生山藥一兩,煎熬二茶盅,徐徐頻飲。連進二劑,灼熱已退,大便得通。此清熱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溫。
6、用山藥治療胃脘痛。曾治徐氏婦,年近三旬,得胃脘疼悶證,此為“中焦氣化凝郁”所致,用山藥,黃芪培養(yǎng)中焦氣化后,諸癥大減,加三七沖服諸病皆愈。不難看出大師既遵循古訓、又勇于創(chuàng)新。認為山藥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澀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 既滋陰又利濕,能滑潤又收澀。故可主治瀉泄久痢,久喘虛喘,淋病遺精,虛勞久渴,帶下產(chǎn)后,血證尿頻等證。他主張生者煮汁飲之,或生者軋細煮粥,或軋細蒸熟,忌炒用。并且積數(shù)十年之經(jīng)驗,用山藥救急拯危,真可謂學驗俱豐。
二、山藥粥療
用山藥作粥治療疾病是祖國醫(yī)學寶庫中藥粥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藥粥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用山藥制粥以延年益壽,在民間美稱之為: “神仙粥”!逗粑o功妙訣》后附載文曰:“神仙粥,山藥煮熟去皮一個,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瀉精,神少?芍^山藥作粥的最早文獻。還有宋代《神巧萬全方》中的 “薯蕷拔粥方”、元代《薩謙齋經(jīng)驗方》記載的“山藥粥”治久泄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錫純積數(shù)十年之經(jīng)驗,以山藥為主創(chuàng)制了無米的藥粥,他以“山藥粥”為基本方,根據(jù)病情,創(chuàng)制了“珠玉二寶粥”、 “三寶粥”、“薯蕷半夏粥”、“薯蕷雞子黃粥”、 “金玉羹”、“甜羹”等名方治療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一切贏弱虛損之證。深受民眾歡迎。
1、用薯蕷粥治小兒夏秋腹瀉,效果極佳!靶耗松訇栔w”,陰分未足,如滑瀉不止,尤易傷及陰分。若兼發(fā)熱煩渴、小便不利、干嘔懶食等證,“燥渴多飲、飲水過多、不能運化,遂成滑瀉,而燥渴益甚”。在治療上,“欲滋其陰而脾胃愈泥,欲健其脾,而真陰愈耗”,涼潤溫補,皆不對證。惟有“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滋,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且為尋常服食之物,以之作粥,調以砂糖,小兒必喜食之,一日兩次,可期數(shù)日必愈。若治泄瀉久而腸滑不固。在薯蕷粥內,加“固澀大腸”之熟雞子黃,即山藥雞子黃粥,用以治療瀉泄日久,腸滑不固者。雞子黃味甘性平,有滋陰潤燥,養(yǎng)血熄風之功。配合山藥同服,補真陰,固元氣,平喘嗽,止瀉泄之效更彰。
2、用山藥配薏苡仁治療脾肺陰分虧損,飲食懶進,勞熱咳嗽,并治一切陰虛之證。生山藥、生薏仁共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即珠玉二寶粥,隨意服之。方中“山藥、薏米皆清補脾肺之藥”。且山藥滋膩,薏米淡滲,兩藥并用,滋膩與淡滲互濟,可久服無虞。更以柿霜餅益肺陰,清肺熱,滋肺燥為佐使,能大滋脾肺之陰,誠為至穩(wěn)善之方。如張氏治一少年,因感冒懶于飲食,猶勤稼穡,枵腹力作,遂成勞嗽,過午發(fā)熱,徹夜咳吐痰涎,服滋陰補腎及參芪等二月,反致飲食減少,痰涎增加,漸至不起,脈虛數(shù)兼弦。脾肺陰分虧損,治以珠玉二寶粥,隨意服之,半年后痊愈。
3、用山藥配半夏治療胃氣上逆、沖氣上沖,以致嘔吐不止、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皆不能下咽者。用半夏煮湯去渣,再入山藥煮粥,少入砂糖即成薯蕷半夏粥。張氏謂:“凡嘔吐之人,飲湯則易吐,食粥則則借其稠粘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藥力施行”。而山藥之潤肺生津,可濟半夏之燥,又能補腎斂沖,沖氣得養(yǎng)而自安其位,嘔吐自止。且兩藥皆清淡無味,故奏效甚捷。若上焦有熱,以柿霜代白糖;上焦有寒服干姜末。
4、用山藥配川貝治療咳嗽吐血,脈象虛數(shù)者,常用生山藥,煮粥送服川貝細末,每收顯效。悶者,入雞內金;熱者嚼服天門冬。他通過臨床驗證了山藥與川貝、天門冬配伍,乃寧嗽止咳之黃金搭檔。
5、用山藥配三七、鴨膽子治療赤痢。如治少年李濟成,患痢四十余日,其脈細弱而數(shù),兩尺重按即無,所下者膿血相雜,治以三寶粥。生山藥煮粥送服三七粉,鴨膽子。其后膿血即止。后再以山藥粥送服鴨膽子,連服數(shù)次,鴨膽子漸減,直至病愈。鴨膽子味苦性涼,為涼血解毒防腐生肌之要藥,最能清血分及腸中之熱,善治熱性赤痢。山藥粥送服,乃因既能健脾澀腸,又能兼制鴨膽子苦寒傷中,扶正不礙邪,逐邪不傷正。
6、用山藥配車前子治療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虛勞有痰作嗽者。選山藥、車前子同煮稠粥即薯蕷芣苢湯(粥),一日連食三次,治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治虛勞有痰作嗽。山藥固大便,又能能治陰虛小便不利,車前子利小便,又偏滋陰。二藥相伍,既利小便,又止瀉泄。且二藥皆汁漿黏稠,作粥服之,可留戀腸胃,收效更速。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錫純大師對“山藥”的應用,真可謂“情有獨中”、“倍愛有加”,且得心應手、靈活多變。張錫純認為“陰虛之甚者,其周身之血脈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漿最多之藥,滋臟腑之陰,即以溉周身之液”,故當首選山藥,山藥汁漿稠黏,以之作粥,大有留戀腸胃之功,得藥力吸收輸布。張氏以懷山藥為“無上之品”,對山藥性味功能的認識,真可謂慧眼獨具,識見卓然。既用治虛損,也可施用于外感實邪;既可與溫陽藥為伍,又能與滋陰藥佐使;既能收斂澀腸,又能利尿通淋,尤其以山藥救急拯危,有發(fā)前人未發(fā)之旨,其對山藥獨特情懷,足資后人楷!,F(xiàn)代醫(yī)家用懷山藥抗衰益壽、健脾、潤肺、固精。治療胃酸過多癥、胃下垂、慢性腹瀉及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糖尿病、療胃腸術后并發(fā)癥、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等,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愿志同者共習大師之風范,將“懷山藥”這一譽滿中外的“一品良藥”,更加發(fā)揚光大,造福人類。
歡迎師友指點:qq:2524630552
20130425晚21:45于家中
-------------------------
版規(guī):《嚴禁普通會員留QQ群信息!》 http://www。med126。com/forum/thread-1134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