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荒野河灘,幾乎處處有之。但吾蜀所產(chǎn),其果實既小,顏色呈橙黃色,也不甜。寧夏產(chǎn)
枸杞子,最大者長可近寸,糖分也多,顏色深紅,為正宗產(chǎn)品。中醫(yī)處方中有寫“甘杞子”者,是因為寧夏古屬甘州的緣故。
枸杞屬茄科落葉小灌木,植株高可二、三尺,但也有大者,西苑至頤和園之間同慶街有一家門口栽種的枸杞,就高逾二、三米。汪曾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甘家口有一棵枸杞高一丈多,一到掛果的時候,一大叢綠葉像瀑布般傾瀉而下,枸杞子則如
紅寶石般閃爍其間。我在1997年曾寓居甘家口半年多,攜妻女溜彎時曾留心找過,都不曾找到。后來讀沈括《夢溪筆談》,說陜西枸杞竟有“高達(dá)丈余,大可作柱,葉長數(shù)寸者”,那恐怕就是“枸杞王”了。
枸杞子性平味甘,《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枸杞“苦寒”,是就整株而言。李時珍說
枸杞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而氣寒,子則味甘氣平,誠是。
枸杞子是著名的滋補強壯藥,古方
龜鹿二仙膠、
左歸丸、
右歸丸、
還少丹皆用之。以其性平,故為平補之品,凡精血不足者,無論陰虛陽虛皆可用。古有“去家千里,無食蘿摩、枸杞”之說,遂使人誤以其為壯陽之藥,實不足憑也。今在寧夏,其鮮者可作水果食用,就是明證(當(dāng)然不能吃得太多)。葉天士說“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枸杞子之補,乃屬“王道”無疑,危急之時,不能拿它救命,但補益精氣,強壯身體,自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李時珍把它的作用歸于“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一類。今日臨床,枸杞子常用于
糖尿病、
慢性肝炎、
肝硬化、萎縮性胃炎、
肺結(jié)核病、貧血、神經(jīng)官能癥等慢性疾病,證屬肝腎虧虛,癥見頭目
眩暈、腰膝酸軟、面色蒼白或萎黃、
遺精陽痿、視物昏花者,F(xiàn)代研究證實枸杞子確有促進(jìn)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促進(jìn)造血功能、升高白細(xì)胞、保肝、降糖的作用以及促進(jìn)生長的作用。
枸杞苗葉,名“天精”,亦供藥用。天精味甘而苦,有清熱毒、散瘡毒、除煩熱、健胃之功。我的家鄉(xiāng)川北一帶,每到春天,人們便采其嫩芽(當(dāng)?shù)亟凶鳌肮返匮績骸?作菜,炒食、涼拌均佳。但為什么叫“狗地芽兒”呢,多年以來我一直不明白,后來才想到這可能是“枸杞芽”的誤讀,再想一想,“枸”是枸杞,“地”則是枸杞的根“
地骨皮”。最近有人研制出一種保健藥“
仙人杖茶”,即用枸杞葉作茶!跋扇苏取蹦髓坭街畡e名,但竹筍欲成竹時枯死者也叫仙人杖。我在劉民叔《魯樓醫(yī)案》中見過,但不知他用的是哪一種“仙人杖”?吾當(dāng)起劉前輩于地下而質(zhì)之。
枸
杞根皮,名“地骨”,即中醫(yī)處方中的“地骨皮”。地之骨,似言其根之深也。吾蜀中醫(yī)耆宿熊寥笙老先生說“其(枸杞)根直達(dá)黃泉,得地之陰氣甚厚,是以性寒涼,長于去癆熱,退虛熱”。我不明白老先生說的“黃泉”是什么地方,但他說的藥效卻是極對的。地骨皮長于瀉腎火,治有汗之骨蒸潮熱,亦能清肺中伏火,治肺熱
咳嗽咯血。近時藥理研究更認(rèn)為地骨皮除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外,對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均有一定療效。
地骨皮入藥,清肺腎之熱,一般常用量為15~25g。蒲輔周老先生治療陰虛血熱而致的
月經(jīng)過多或
崩漏,用鮮地骨皮120g(干者減半)燉瘦肉吃。他認(rèn)為地骨皮涼而不凝,不傷胃氣,所以用大劑量也無妨。
-----------枸杞樹是不是上面喜歡爬臭蟲啊
-----------此品長與干旱少雨之地 卻能結(jié)出甘甜之實 為益陰添精之妙品
-----------今常見眾人泡茶飲之,不知適合什么體質(zhì)?
-----------平體質(zhì),有點陰虛。枸杞是平補陰陽的,不過還是偏于補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