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珍
馬云:別。如字。此乃五臟之別是一論。故名篇。吳同。
方士 文選七發(fā)。方術(shù)之士。李善注?装矅撜Z注云:方。道也。
女子胞 張云:子宮。是也。簡按漢外戚傳。善臧我兒胞。師古注。謂胎之衣也。此即胞衣。又倉公傳。風(fēng)癉客脬。正義。脬。亦作胞。此即膀胱。而其為子宮之義者。史傳無所考。然胞衣每兒化成。膀胱不限女子。明是子宮矣。質(zhì)疑錄云。陰陽別論云。女子胞。氣厥論云。胞移熱于膀胱。五味篇云。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凡此胞字。皆www.med126.com音包。以子宮為言也。靈樞云。膀胱之胞薄以懦。音拋。以溲脬為言也。
奇恒之腑 高云:奇。異也。恒。常也。言異于常腑也。
其氣象天 張云:轉(zhuǎn)輸運動。象天之氣。高云:傳導(dǎo)水谷。變化而出。猶之天氣之所生也。從上而下。故其氣象天。從上而下。故瀉不藏。
魄門 魄。粕通。莊子天道篇。古人之糟魄已夫。音義。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為魄。本又作粕。蓋肛門傳送糟粕。故名魄門。王注恐鑿矣。
氣口 張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jīng)脈也。
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于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于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
故曰寸口。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簡按倉公傳。太陰之口。亦謂寸口。
為五臟主 經(jīng)脈篇曰。經(jīng)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經(jīng)脈別論曰。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之分。難醫(yī)學(xué)全.在線經(jīng)。一難曰: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
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六腑之大源也 靈五味篇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玉版論云。胃者。水谷氣之海也。甲乙林億等注云:稱六腑。雖少錯于理。相發(fā)為佳。
氣口亦太陰也 馬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藉之資養(yǎng)。則是脾者足太陰也。肺者手太陰也。其氣本相為流通。而氣口亦手太陰耳。張云:氣口屬肺。手太陰也。布行胃氣。則在于脾。足太陰也。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然則胃氣必歸于脾。
脾氣必歸于肺。而后行于臟腑營衛(wèi)。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簡按馬張所解。其理雖詳備。而考之經(jīng)文。似不太明。李中梓診家正眼。刪亦字。
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吳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熏蒸于肺。肺得諸臟腑之氣。轉(zhuǎn)輸于經(jīng)。故變見于寸口。高云:五臟六腑之氣味。始則五味入口藏于胃。繼則脾氣轉(zhuǎn)輸氣味。皆出于胃。循經(jīng)脈而變見于氣口。簡按出字。全本作入。而王注亦云。谷入于胃。然據(jù)吳高注意。不必改入字。其義自明。
五氣入鼻藏于心肺 張云: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為陰也。此言五氣入鼻藏于心肺者。氣為陽也。鼻為肺之竅。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觀此兩節(jié)。曰味曰氣。皆出于胃。而達于肺。既達于肺。亦必變見于氣口。故氣口獨為五臟主。簡按吳云:風(fēng)暑濕燥寒。天之五氣也。誤。
察其下適其脈 吳云:下。謂二便也。張云:適。測也。簡按當(dāng)從太素。補上字候字。下文其病下。補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