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的本性是下沉 要使陰能上行到陽位 而成離陰,那么就需要氣的推動 脾即是產(chǎn)生這個氣的泵
口角生瘡 如果是因為氣不能推動陰不上行 而陽獨張而發(fā)生瘡 那么就要補充這個氣 這個就是
黃芪的治療瘡的本源
腰以上為天 即是陽位
腰以下為地 即是陰位
陰位又稱為北方 陽位又稱為南方
有這個概念
那么人體的一個循環(huán)就是:
北方的水要上升達于南方
南方的氣要下降達于北方
北方的水要上升達于南方
用陰陽來轉(zhuǎn)述 就是陰位的陰要上升達到陽位
簡稱:陰入陽
南方的氣要下降達于北方
用陰陽來轉(zhuǎn)述 就是陽位的陽要下降達到陰位
簡稱:陽入陰
真武湯 是把北方水升入南方
五苓散 是把南方火降入北方
陰脾——脾是推陰上行
陽胃——胃是降陽下行
陽的本性是上升 要讓陽下降入陰位 那么就需要水陰的帶動 陽才能下降
天地之道 是 陰化陽 陽化陰 就如 水蒸發(fā)化成氣 此為 陰化陽;
氣受寒而凝結(jié)為水 此為 陽化陰。
此為天地之道
但是人居天地之間
不僅有陽化陰 陰化陽
還有 陰入陽 和陽入陰
基本概念:
肚臍以下為地 為人體之陰位。肋骨最下端的橫切面以上為天 為人體之陽位。
肚臍以上到肋骨橫切面以下區(qū)域為中洲,即脾胃之責。
陽氣之本性是上升,陽氣要下降入陰位而行成坎陽,那么陽氣就要附著在水液和血上,通過水血的下降來輸送陽氣下降入陰位入腎。
當水的通道受邪熱,水下降受阻,此名水逆。水逆亦會引發(fā)吸附于水的陽氣上逆,此陽浮于表即
發(fā)熱。此陽與離陰作用即為汗,此類發(fā)熱汗出的本源是水道受邪熱阻塞了水的下降。此即是五苓散的陰陽原理。
如果是血道受邪熱,此即為血淤。血淤癥亦有發(fā)熱汗出,其理與水一樣。0
兩者之區(qū)別水在表,而血在里。表為陽而里為陰。背為陽而胸為陰。因此五苓散癥之汗當在背部和頭面。血淤癥之汗當在胸腹。前數(shù)日治慈航之胸汗如水流,即用血府和膈下逐淤湯服之而胸汗止。
-----------謝謝分享!
-----------陰陽水的原理和這個有關(guān)系么
-----------高人
-----------謝謝分享! 學習了
-----------內(nèi)經(jīng) 如此描述陰陽的額?
-----------陰陽并不是什么本質(zhì)上的東西,陰陽是為了區(qū)別不同癥狀而設,并且談陰陽是有層次的。
-----------我從上次
感冒之后就是早上六點左右上身出汗,是血瘀嗎?
-----------"天人相應",贊。
-----------中醫(yī)中的陰陽指的就是道法!其他的一切說法都是胡說八道!中醫(yī)有道法和理法之分,寒熱是中醫(yī)理法中的問題,寒絕對不是陰,熱更不是陽,把陰陽當寒熱表示簡直就在糟蹋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