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陷胸湯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瀉熱逐水。
|
主治 | 結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結,日晡潮熱,或短氣躁煩,舌上燥而渴,脈沉緊有力,F用于腸梗阻、膽道感染、膽石病、急性胰腺炎等見有上述證候者。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醫(y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傷寒6-7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結胸,無大熱,水結在胸脅,但頭微汗出者;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5-6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各類腹腔炎癥發(fā)展到嚴重階段而出現的腸麻痹、腸梗阻;膽道系統(tǒng)感染和膽石;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腸梗阻。單純性腸梗阻腸腔積液較多者;幽門梗阻、急性胃擴張。急性胰腺炎,里壯里實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6升,先煮大黃,取2升,去滓;納芒消,煮1-2沸;納甘遂末,溫服1升。得快利,止后服。
|
用藥禁忌 | 平素虛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當念虛虛之禍;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盡除,內有水熱互結者,不可用之。
|
臨床應用 | 1.結胸證:李某,始病頭痛,發(fā)熱惡風,醫(yī)者下之,忽爾心下堅硬,項強短氣,宛然結胸中證也。予曰:幸爾脈不浮,心不煩躁,非陷胸湯不可,投之,一宿乃下。 2.大陷胸湯證:陳姓孩,年十四,一日忽得病,脈洪大,大熱,口干,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屬陽明,然口雖渴,終日不欲飲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脹不硬,又類懸飲內痛。大便五日未通,上濕下燥,于此可見。且太陽之濕內入胸膈,與陽明內熱同病。不攻其濕痰,燥熱焉除?于是遂書大陷胸湯與之。制甘遂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消二錢。服后大便暢通,燥屎與痰涎先后俱下,其余諸恙,均各霍然,乃復書一清熱之方以肅余邪。 3.腸梗阻:用大陷胸湯治療30例腸梗阻,治愈27例,3例(均為腸扭轉)轉手術治療。 4.急性胰腺炎:用大陷胸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20例,其腹痛緩解平均時間為19.5小時,腹痛完全消失平均為68小時。 5.潰瘍病穿孔:大陷胸湯治療24例上消化道穿孔,23例治愈,1例因屬胃癌穿孔無效。 6.膽道疾患:用大陷胸湯治療膽道疾患44例(包括膽石癥膽囊炎32例,膽道感染2例,膽道蛔蟲癥9例),配合輸液及對癥治療,治愈39例。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傷寒明理論》:結胸,由邪結在胸中,處身之高分。邪氣與陽氣互結,不能分解,氣不通,壅于心下,為硬為痛,是邪正因結于胸中,非虛煩、膈實之所同,是須攻下之物可理。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正。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勝熱,陷胸破結,是以甘遂為君;芒消味咸寒,《內經》曰:咸味下泄為陰。又曰:咸以軟之。氣堅者,以咸軟之;熱勝者,以寒消之,是以芒消為臣;大黃味苦寒,將軍也,蕩滌邪寇,除去不平,將軍之功也,陷胸滌熱,是以大黃為使。利藥之中,此為快劑。傷寒錯惡,結胸為甚,非此湯則不能通利之。劑大而數少,取其迅疾,分解結邪,此奇方之制也。 2.《內臺方議》:脈沉者,為病在里,緊為里實;心下結者,邪氣上結也,此為大結胸之癥。若非大下泄之,其病不去也。故用大黃為君,而蕩滌邪結,苦以散之;芒消為臣,以軟其硬,鹽以軟之;甘遂為佐為使,以通其水,而下其邪之峻烈者也。 3.《醫(yī)方考》:三陽經表證未解,而用承氣湯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則里虛,里虛則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實,故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也。此其為證危急,尋常藥餌不能平矣,故用大黃以蕩實,消石以軟堅,甘遂以直達。 4.《傷寒附翼》:甘遂以浚太陽之水,消、黃以攻陽明之實。湯以蕩之,是為兩陽表里之下法也。 5.《古方選注》:大陷胸湯,陷胸膈間與腸胃有形之垢并解,邪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邪不在一經矣。胸膈為陽明之維,太陽之門戶,太陽寒水之氣結于陽明,當以猛烈之劑,竟從陽明攻陷。大黃陷熱結,甘遂攻水結,佐以芒消之監(jiān)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滿之處,軟堅破結,導去熱邪。 6.《衷中參西》:結胸之證,雖填塞于胸中異常滿悶,然純?yōu)橥飧兄L熱內陷,與胸中素蓄之水飲結成,縱有客氣上干至于動膈,然仍阻于膈而未能上達,是以若枳實、厚樸一切開氣之藥皆無須用。惟重用大黃、芒消以開痰而清熱,又慮大黃、芒消之力雖猛,或難奏效于頃刻,故以少佐以甘遂,其性以攻決為用,異常迅速,與大黃、芒消化合為方,立能清肅其空曠之府,使毫無障礙。制此方者,乃霹靂手段也。 |
備注 | 陷胸湯(《儒門事親》卷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