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地 | |
生境 | |
性味 | 辛苦而寒。有毒。 |
歸經 | (專入心下。)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酒浸炒用。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為除瘧疾老痰積飲要藥。 |
功用 | 吐心下瘧痰積飲 。功專引吐行水。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治須分其陰陽虛實表里以定。如瘧果因傷寒寒熱。及時氣溫疫。而致黃涎聚于胸中。心下牢固不解。則當用此引吐。然亦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而用之。其用又當審其所見部位。及藥佐使以治。 |
配伍應用 | 如常山得甘草則吐。水在上焦者宜之。得烏梅山甲則入肝。水在脅下者宜之。得大黃則利水。邪熱交結而成內實者宜之。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常山 (毒草)吐心下瘧痰積飲 常山(專入心下。)辛苦而寒。有毒。功專引吐行水。為除瘧疾老痰積飲要藥。蓋瘧無不挾痰挾熱以成。然亦有風痰寒熱食氣之分。(風痰宜于星烏。寒痰宜于姜附。熱痰宜于貝母。食痰宜于楂曲。氣痰宜于烏藥。痰在膈上經絡。非吐不解。痰在四肢皮里膜外。非姜汁竹瀝不達。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骨節(jié)眼黑步艱。非萆薢苦參不祛。痰在手臂肩背酸痛。非導痰加姜黃木香桂枝不和。痰在腸胃實結。非用下藥不愈。)治須分其陰陽虛實表里以定。如瘧果因傷寒寒熱。及時氣溫疫。而致黃涎聚于胸中。心下牢固不解。則當用此引吐。然亦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而用之。其用又當審其所見部位。及藥佐使以治。如常山得甘草則吐。水在上焦者宜之。得烏梅山甲則入肝。水在脅下者宜之。得大黃則利水。邪熱交結而成內實者宜之。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然此陰毒之草。其性悍暴。雖有破瘴逐飲之能。而亦終損真氣。所以仲景治瘧方中。從無及此。(經曰。太陰在泉。濕勝所淫。民病積飲。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fā)。蓋飲有五。流于肺為支飲。于肝為懸飲。于心為伏飲。于經絡為溢飲。于腸胃為痰飲。)而夏傷于暑。秋必癉瘧。及瘧在三陰。元氣虛寒人。則常山等藥皆為戈戟;騿柾滤幧醵。何以瘧疾必用常山蜀漆?蓋以常山性兼逐疫。瘧疾本于濕疫。故于常山蜀漆則宜。猶之瓜蒂烏附尖萊菔子藜蘆皆為吐劑。而瓜蒂則止宜于熱痰。烏尖附則止宜于濕痰。萊菔子則止宜于氣痰。藜蘆則止宜于風痰也。酒浸炒用。根即蜀漆。功用略同。但苗性輕揚。其于上焦邪結。治之更宜。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