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a m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多孔菌科真菌雅致多孔菌和白蘑科真菌硬柄小皮傘的子實(shí)體。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雅致多孔菌 子實(shí)體有柄,菌蓋扇形、圓形至腎形,(2-6)cm×(3-9)cm,厚2-10mm。新鮮時(shí)軟韌,干時(shí)變硬;蓋面光滑,土黃色至蛋殼色,常有輻射狀皺紋。菌柄側(cè)生至偏生,長0.5-5cm,粗3-7mm,光滑,上部與蓋面同色,基部近黑色。管口面近白色至淡灰色;管口多角形至近圓形,每1mm間4-5個(gè),菌管長1-4mm,延生。菌內(nèi)白色或近白色,厚1-7mm。孢子圓柱形,無色,光滑,(7-10)cm×(2.5-3.5)cm。 2.硬柄小皮傘 菌蓋半肉質(zhì),軟韌,寬2-5cm。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起;蓋面干,平滑,淡肉色至土黃色,后褪為近白色;蓋緣干或濕時(shí)稍有條紋,菌肉中部厚,稍強(qiáng)韌,肉質(zhì),類白色,味美,有香氣。菌褶離生,稍稀,幅寬,往往褶間有橫脈,白色或淡色。菌柄長4-5.5cm,粗3-4mm,圓柱形,平滑或有細(xì)絨毛,污白色,甚強(qiáng)韌,非脆骨質(zhì),中實(shí)或中空。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卵狀錐形,(7-9)μm×(4-5)μm。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陜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闊葉樹的腐木及枯枝上,偶爾也生于針葉樹的枯枝上。 2.生于草地或林地上,夏、秋季形成蘑菇圈。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摘,洗去泥沙,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雅致多孔菌 菌蓋扇形、類圓形或腎形,長徑3-9cm,短徑2-6cm,厚2-8mm,表面橙黃色、蛋殼色或深肉桂色,有放射狀條紋。管口面類白色或淡灰色,管口多角形或類圓形,每1mm間4-5個(gè)?v剖面觀菌管層與菌柄延生。菌柄側(cè)生或偏生,向下漸細(xì),長0.5-5cm,直徑3-7cm,基部焦黑色。質(zhì)硬。氣微,味淡。 (2)硬柄小皮傘 子實(shí)體呈傘狀。菌蓋扁半球形,平展,中部稍凸,直徑2-5cm,表面淺土黃色或淺肉色,邊緣波狀,具不明顯條紋。菌褶稀而寬,離生,不等長,類白色。菌柄圓柱形,長4-5cm,直徑2-4mm,內(nèi)實(shí)。質(zhì)韌。氣香,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植物血凝素(lectin), 氨基酸,硒,砷,及其他微量元素。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咸;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追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 |
功效分類 | 追風(fēng)散寒藥;舒筋活絡(luò)藥 |
主治 | 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luò)不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3-9g。 |
用藥禁忌 | 孕婦、小兒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Polypori Elegantis;Fructificatio Marasmii Oread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olyporus elegans(Bull.)Fr.[Boletus elegans Bull.];Marasmius oreades(Bolt.)Fr.[Agaricus oreades Bolt.] |
科屬分類 | 多孔菌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