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蒙自赤楊、冬瓜樹皮、蒙自榿木、水冬瓜樹、水冬瓜、榿木樹 |
漢語拼音 | han dong g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樺木科植物尼泊爾榿木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達(dá)15m。樹皮灰色或暗灰色,平滑;枝條紫褐色,無毛,有棱;小枝疏生短柔毛;芽有柄,卵形,芽鱗2枚。葉柄長1-2.5cm;葉片近革質(zhì),寬卵形、卵形或倒卵圓形,長4-16cm,寬2.5-10cm,先端驟尖或銳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邊緣全緣或具疏?xì)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粉綠色,密生腺點(diǎn);沿脈生黃色短柔毛,脈腋簇生髯毛,側(cè)脈8-16對。雄花序多數(shù),排成圓錐狀,下垂。果序多數(shù),呈圓錐狀排列,長約2cm,直徑7-8mm;果苞木質(zhì),宿存,長約4mm,有5枚淺裂片;小堅(jiān)果寬卵圓形,長約2mm;膜質(zhì)翅寬為果的1/2,稀與果等寬;ㄆ6-10月,果于次年3-5月成熟。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3600m的河岸、山坡林中及村落附近。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剝,切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接骨續(xù)筋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利濕止瀉藥;接骨續(xù)筋藥 |
主治 | 腹瀉;痢疾;水腫;瘡毒;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nus nepalensis D. Don |
科屬分類 | 樺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