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ie ling gu
|
英文名 |
Bone of mane antelope
|
藥材基原 |
為?苿游秣嗔绲乃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鬣羚,體形中等,身長1.4-1.7m,尾長9-11cm,肩高1.1m,重可達120kg。耳寬大, 頸背有鬃毛。吻端裸露,雌雄均有角,雄角較大,長達20cm,基部粗而先端尖,除尖端外均具環(huán)棱。全身黑色稍帶棕色,上下唇白色,耳背黑棕色。腹部及鼠蹊部黑褐色,尾尖黑色。個體毛角差異較大。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善跳躍,獨棲,性剛強。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四季獵捕,剝皮取骨骼,掛通風處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骨長而粗裝,常帶有蹄子,前后肢皆由3節(jié)組成,各節(jié)微彎曲。前肢上節(jié)與中節(jié),各長約26cm,下節(jié)較細短。后肢上節(jié)長約30cm,中節(jié)長約35cm,下節(jié)亦較短小。外表灰白色。骨質(zhì)不甚沉重,質(zhì)硬,斷面灰白色,不透明,髓腔空虛,油質(zhì)不重。氣微腥,味微咸。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咸;性溫
|
歸經(jīng) |
入肝、腎二經(jīng)
|
功效 |
強筋骨;祛風濕;通絡(luò)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
|
主治 |
腰膝酸痛;風濕痹痛;麻木不仁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素體熱盛者慎服。孕婦禁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祛風、止痛的功能。主治風濕肢節(jié)酸痛、麻木不仁等癥。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Os Cruris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
|
科屬分類 |
?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