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龍骨七、石格菜。
|
漢語拼音 |
shi jie c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薺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紫花碎米薺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狀莖細(xì)長呈鞭狀,匍匐生長,須根短而少。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有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shù)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基生葉具長柄,有小葉3-5對,頂生小葉和側(cè)生小葉均為長橢圓形,長1.5-5cm,寬0.5-2cm,先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楔形,無小葉柄,兩面和邊緣均有少數(shù)短柔毛;莖生葉通常僅有3枚,著生于莖的中、上部,具葉柄,長1-4cm,每枚有小時3-5對,與基生小葉相似,但葉形狹小,長約1.5-3cm,寬不到1cm?偁罨ㄐ蝽斏,有花十余朵;萼片4,外輪2枚長圓形,內(nèi)輪長橢圓形,長5-7mm,基部囊狀,邊緣膜質(zhì),白色,外面帶有紫色,疏被柔毛;花瓣4,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mm,先端截形,基部漸狹呈爪狀;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9mm,短雄蕊長7mm;雌蕊1,子房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于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而扁,長3-3.5cm,基部具長約1mm的子房柄。種子卵圓形或長橢圓形,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
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長在海拔2100-4400m的高山山溝、草地和林下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細(xì)長,有較短的須狀根。莖長15-50cm;表面黃綠色,有溝棱,下部通常無葉,上部通常有3枚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5對,多皺縮,展平后小葉片長橢圓形,長1.5-3.5cm,寬0.5-1cm,先端短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下延;無柄。總狀花序,花紫色。長角果線形而扁,長3-3.5cm,綠褐色。種子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mm,寬lmm;褐色。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散瘀通絡(luò);祛濕;止血
|
功效分類 |
散瘀通絡(luò)藥;祛濕藥;止血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黃水瘡;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6-9g,泡酒服。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ardamine tangutorum O.E.Schulz
|
科屬分類 |
十字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