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甘肅中醫(yī)1993,6(3):3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馬齒莧30g,坤草30g,貫眾30g,生地榆30g,仙鶴草30g,續(xù)斷15g,烏賊骨15g,芥穗炭10g,三七粉(沖服)3g。 |
加減 | 病久血不止,氣血虧虛者加黃芪30g,黨參30g,炒白術(shù)15g;淋漓不斷,久漏致瘀者加蒲黃10g、茜草6g;心煩少寐、心悸者加遠(yuǎn)志10g,炒棗仁30g。出血量多,色紅無(wú)塊者加翻白草30g,白芍30g;腎陽(yáng)虛者加山萸肉10g,炮姜10g;腎陰虛者加生地30g,旱蓮草30g;肝經(jīng)郁熱者加柴胡10g,梔子10g,桑葉10g;病久氣虛下陷者加升麻5g,人參(另燉)15g。 |
功效 | |
主治 | 崩漏。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重癥每日2劑頻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崩漏78例中,年齡最小14歲,最大56歲;病程最短3日,最長(zhǎng)3個(gè)月以上。結(jié)果:治愈43例,好轉(zhuǎn)24例;其中4劑血止26例,3劑血止47例;總有效率為92.6% 。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chǎng)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