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3,14(7):29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太子10-15g,參鱉甲10-15g,當(dāng)歸10-15g,赤芍10-15g,黃芪30-60g,丹參30-60g,山藥15-30g,白術(shù)10g,桃仁10g,炙甘草3-6g。 |
加減 | 若肝氣郁滯加柴胡、枳殼;小便短少加車前子、木通;寒濕盛加干姜、桂枝;脾腎陽虛加附子、肉桂;濕熱盛加茵陳、梔子;腹水甚加椒目、茯苓皮、大腹皮。 |
功效 | |
主治 | 肝硬變。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肝硬變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13-70歲;病程1-8年;有甲、乙肝病史者28例,白、球蛋白倒置者27例。診斷依據(jù):肝脾腫大,質(zhì)硬,腹部膨大,叩之如鼓,面色黧黑,肌膚甲錯(cuò),有蜘蛛痣或肝掌,口內(nèi)氣臭,舌下青筋怒張,腹壁靜脈暴露。理化檢測(cè):腹水為漏出液,具備肝功能損害指標(biāo)如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麝濁等陽性,或乙肝病毒標(biāo)志物陽性。全部病例均經(jīng)B超提示為肝硬變,食管鋇劑檢查顯示靜脈曲張。結(jié)果:自覺癥狀消失,理化檢查正常,肝B超顯示正常圖象為臨床痊愈,共22例;癥狀基本好轉(zhuǎn),理化檢查多在正常范圍,部分指標(biāo)進(jìn)步,有的無明顯改善,肝B超圖象有改善為有效,共16例;治療前后無改善,或惡化、死亡者為無效,共5例;總有效率為88.37%。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