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七十二風(fēng)
|
分類 | 竹葉風(fēng)
|
年份 | hlauh normh buerng
|
別名 | 大羅傘、竹葉胎、蛇連天
|
來源 | 紫金?浦参锇賰山餉rdisia crispa(Thun.)A.DC.的根。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小灌木,高約1米,有匍匐根狀莖,不分枝。單葉互生,長圓狀狹橢圓形,長8~15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狹楔形,邊全緣或波狀,兩面無毛,下面常有微細(xì)鱗片,有腺點(diǎn);ǖt色,5裂;傘形花序頂生。漿果狀核果球形,熟時紅色,柱頭宿存,有稀的黑腺點(diǎn);ㄆ谙募,果期秋冬季。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產(chǎn)于廣西上思、隆林、凌云、融水、金秀、臨桂、龍勝、資源、全州、灌陽、富川、鐘山、賀州等縣市;分布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
|
功效 | 活血散瘀,消腫止止痛,舒筋活絡(luò),清熱利咽,化痰止咳。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生物堿,巖白菜素,紫金牛酸[1],百兩金皂甙A、B[2]。全株含有環(huán)狀縮合肽FR900359[3]。
|
藥理 | 1.抗炎作用 3%百兩金醇提物外涂對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誘發(fā)小鼠耳廓炎癥,和醇提物0.45g/kg灌胃、6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蛋清性足跖腫脹,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酸提取物0.4g/kg、0.2g/kg灌胃,對蛋清所致小鼠皮膚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顯著的對抗作用。表明醇提取物對炎癥早期毛細(xì)血管通透性亢進(jìn)、滲出和水腫,有顯著抑制作用。醇提取物6mg/kg、3mg/kg,分別腹腔注射,連續(xù)6d,對大鼠肩部植紙片誘發(fā)肉芽腫增生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醇提后水提取物未見有抗炎效果,表明其抗炎有效部位為95%乙醇提取物,但無抑菌作用[1]。 2.解熱作用 0.3%醇提物6mg/kg腹腔注射,對霍亂、傷寒等混合菌苗所致之家兔發(fā)熱;有較強(qiáng)的退熱作用[1]。 3.抗生育作用 百兩金中的兩種新皂甙,是收縮子宮的活性成分[2]。 4.毒性 百兩金醇提取物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2.345g/kg和18.16mg/kg。小鼠多數(shù)在36h內(nèi)死亡,死前表現(xiàn)活動減少,安靜、呼吸困難,最后呼吸抑制而死亡[1]。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藥物研究所等:《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2:426。 [2]Jansakul C,et al.Planta Med,1987,53(5):405(C A,1988,108:91689u). [3]Yoshida K,et al.C A,1989,110:72731b.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劉文江等:《中草藥》,1986,17(9):405。
[2]張清華:《華西藥學(xué)雜志》,1994,9(2):99。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