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唐籠使
|
年份 | dangh longh siv
|
別名 | 紅燈籠、鬼點火、鬼燈籠、苦燈籠
|
來源 | 馬鞭草科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小灌木,高30~100厘米,有短柔毛。單葉對生,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6厘米,寬3~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進全緣或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ń咨虻t色;聚傘花序有花3~9朵,腋生,較葉短。核果球形,熟時深藍色,內藏于宿存萼內;ㄆ7月,果期8~9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曠野上。產于廣西金秀、藤縣、蒼梧、岑溪、平南、桂平、北流、陸川、博白、上思、防城等縣市;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微甘,性涼。
|
功效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祛風除濕,止痛,止咳固脫。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鬼燈籠含有赪桐烯酸,赪桐二醇烯酮,赪桐酮,赪桐甾醇,甾醇,蔗糖,乳糖,麥芽糖,半乳糖,果糖等[1]。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Manzoor-I-Khuda M,et al.Tetrahedron,1965,21:797.
|
藥理參考文獻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